定居香港创制高胡 “二胡博士”声名在外
1932年,中国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为远离日本人,吕文成告别上海定居香港,开始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唱片灌制、音乐创作生涯。在这一时期,他首创了“高胡”,令广东音乐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吕文成的音乐人生,在香港大放异彩。
20世纪30年代,作为演奏家的吕文成做了一次大胆的改革,因为经常演奏二胡而发现该乐器音域太窄从而限制了乐曲的表现力,而小提琴宽广的音域则令他相当沉醉。于是,他将小提琴移把奏高音的技巧移到二胡上,这样,二胡的音域迅速拓宽,如同伸长了的脖子,发出高出一大截的声音,令吕文成大喜过望。
这次创新,大大增强了他的自信心,随后他又继续研究,发现二胡筒放在大腿根部演奏时换把不太方便,于是,他试着采用两腿夹琴筒的演奏方法,没有想到原本中音的二胡,竟然在音质上突然变得既高又柔和了,这一发现,让吕文成开心得不得了。他又大胆地将二胡的外弦换上小提琴的钢丝E弦,没有想到,一拉,发出的声音连他自己都感觉到震惊了,因为钢丝弦声音明快而有韧度,高音响亮且带金属的铿锵味,十分清晰地展示高音区的明亮高亢。接着,他再将原二胡的定弦提高了四度,效果比以往更为明显和强烈,这一改动,超乎想象地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怀着兴奋的心情,吕文成带着他的“高音二胡”参加“五架头”乐队,试奏一曲易剑泉的《鸟投林》,在高把位处模仿鸟叫,栩栩如生,妙不可言。大获成功后,听众把他称为“二胡博士”、“二胡王”。1949年前后,吕文成创造的“高音二胡”被正式定名为“高胡”。
高胡的创制,让广东音乐的乐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旧曲一般在一个八度或多一两个音节内作曲,但使用了高胡之后,旋律可伸展到两个八度而一气呵成,音色、音量和音域等方面作了很大的改进,而吕文成还运用了二、三把位走指法和独特的滑指法,从而使音乐作品更加动人。正因为吕文成的这一创举,高胡成为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促进了广东音乐演奏形式的发展,意义重大。
与大唱片公司合作 灌制众多流行唱片
在香港期间,吕文成被当时著名的“新月”、“和声”、“歌林”唱片公司聘请为固定艺员,长期从事灌制广东音乐、粤曲唱片工作和乐曲创作,并为“高亨”、“百代”、“胜利”等公司录制唱片。据不完全统计,各大唱片公司所灌录的唱片,由他演奏和演唱的乐曲和粤曲就有270多张。
他创作的广东曲子达200多首,灌录唱片近300首。这些作品当中,有写景抒情的《平湖秋月》、《蕉石鸣琴》、《渔歌晚唱》;有乐观向上鼓舞人心的《青梅竹马》、《醒狮》、《步步高》;有反映民间习俗的《二龙争珠》、《狮子上楼台》、《鹦鹉戏麒麟》;有描写民间故事的《银河会》、《天女散花》、《歧山凤》;有反映民族觉醒精神的《恨东皇》、《齐破阵》、《泣长城》等等。他的作品充满着浓郁的广东音乐风格,更吸收了西洋音乐的特点,结构严谨,节奏活泼,曲调优美,富有极强的个人风格,让听众无不感到新鲜。
全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陈锦昌之前曾指出,吕文成是广东省创作音乐作品最多、流行作品最多的音乐家。《平湖秋月》、《渔歌晚唱》等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恨东皇》、《齐破阵》等作品更是他反映民族觉醒、呼唤民族自强的爱国情感的真挚再现。吕文成是香港粤语流行歌曲的先驱,他的影响涵盖了粤乐的“雅”与“俗”,最终成为一代粤乐宗师,影响了一代人,令人敬佩。
家国情怀相伴一生 抗日粤曲感动人心
作为音乐家的吕文成,并非独自沉浸在个人的世界里不问世事,相反,他是一个家国情怀很重的人。国难当头,他写了大量抗日作品,激励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抗敌斗志。而成名之后,他更多次返乡演出,为家乡的老百姓演唱自己的走红之作,并勉励那些热爱粤乐的年轻人及新的乐团。
记者查找了大量资料发现,抗日战争期间,吕文成的《泣长城》、《樱花落》、《送征人》、《台儿庄之战》、《恨东皇》等抗日乐曲,极大地激励着中国老百姓的抗敌斗志,也表现出他本人挡不住的爱国情怀。在香港沦陷之后,吕文成到处表演《凯旋》、《岐山凤》等来鼓舞民众,并将之灌制成唱片。由于上述作品反映了中国人“一致抗日”的心声,唱片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在当时的社会形成了极大的轰动效应。
高胡 高胡又称粤胡、南胡。是本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广东音乐家吕文成将二胡习用的丝弦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