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吕文成创作的《平湖秋月》、《渔歌晚唱》、《步步高》至今广为流传。他首创把二胡(现称粤胡或高胡)的丝弦改用钢弦,并采取以两膝夹住琴筒的拉奏方法,从而使得高胡成为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他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广东音乐卓有成就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也是广东曲艺、粤曲的出色演唱家和革新家,他就是粤乐宗师吕文成。
吕文成是蜚声乐坛的一代粤乐宗师,他的名字前面,有著名音乐家、演奏家、粤乐革新家这样的头衔,看到今日之惨淡景象,不知道他会做何感想。但唯一可以感到欣慰的是,他的作品被万千次地播放和翻唱,他的《岐山凤》、《步步高》激励着我们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他的《醒狮》、《惊涛》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奋发图强的力量,他的《平湖秋月》、《渔舟唱晚》将风景变幻成声音,让我们沉浸在美妙的享受当中……看到自己的佳作对世人依然具有的持久影响力,九泉之下的他,一定是嘴角上扬,轻轻微笑。
背井离乡赴上海 刻苦钻研学粤乐
1898年的中国,是动荡不安的一年。这一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推翻新政,百日维新失败,使中国损失一批热心于国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将中国推上革命的道路。这一年的3月12日,吕文成出生在广东香山县郊区南下乡,他本姓杨,因过继给吕姓人家而改姓吕。他在这里长到3岁,就开始了背井离乡的生活,与养父远赴上海寻求生路。3年的幼儿时光,会对他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无从考证,但吕文成倾其一生推广粤乐,可见他对故土的眷恋与热爱。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能够维持生计好好活着已经是很大的奢望。在时代的漩涡当中,年幼的吕文成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他在很小的时候,就为生活所迫而到上海的银匠店当童工,养活自己并供家里的日用。而他的音乐启蒙,便是源于做童工期间,附近茶楼里时常表演的各种粤剧和粤曲对他的耳濡目染,使他从小就爱上了唱粤曲并由此踏上了自己的音乐之路。同时,艰难的童年,为其日后的创作播下了种子。
与家境富裕的孩子小时候可以读私塾相比,家境贫寒的吕文成的正规教育来得相当晚。1908年,10岁的他才正式走进学堂,免费在由教会所办的广肇义学读书。清末民初的上海,音乐活动频繁,吕文成获得大量接受音乐学习的机会,其中包括从在上海的广东人处接受岭南文化尤其是粤乐的熏陶,更包括汇集上海的江南丝竹以及西方音乐的影响。另外,当时的上海有很多乐社组织,从小喜爱民间音乐的吕文成,特意选择在一家比较大的俱乐部的粤乐队里做杂工,负责乐队的乐器摆收等杂务。
在此期间,他专心观察乐手们吹拉弹唱,经常借机听乐社的老艺人演奏音乐。在排练前后,更挤出时间学习拉二胡、打扬琴和唱粤曲,只要有空就闭门苦练,令演奏技艺日益提高。这段经历,是他最快乐的少年时光,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他像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孩子一样,贪婪地吮吸着民间音乐的精华,沉醉其中, 相当迷恋。同时,好学的他本着对粤乐的热爱,勤学苦练,自学成才,11岁时,他的二胡已拉得相当不错,经常参加各类演奏。不到20岁,吕文成粤乐功底已经相当了得,大获同行称赞。他在著作《几句衷心的话》中说:“从我少年时期开始从事音乐艺术直到现在,我对音乐的兴趣只有增而无减。我承认对音乐艺术发生了难以解释的特殊爱好,尤其是对中国音乐。因此我选择了二胡及扬琴作为终生的音乐伴侣”。
高胡 高胡又称粤胡、南胡。是本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广东音乐家吕文成将二胡习用的丝弦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