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演奏心态的培养
学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在进行了长期刻苦的训练后,学生本已具备了上台演奏的能力,已经可以很熟练、很完整地弹奏整个乐曲了,可是一旦到了台上,或者手足无措,脑子里一片空白,或者弹出来的东西不知所云。究其原因,通常是因为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上台前一直紧张、焦虑,怕自己不能正常发挥;上台后,心静不下来,杂念太多,还没把心态理顺就急急忙忙开始弹,一上手就出现了上述的问题。
在钢琴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科学练琴方法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能成功地完成演奏。有时在实际的演奏中他们所出现的技术问题可能并不多,相反,技术难点常常完成得很完美,但他们却把想真正表达给观众的东西——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内涵丢了。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必须加强对学生演奏心态的培养,而关键在于抓住以下三点进行训练。
第一, 速度。由于学生在台上容易速度失控,我们可在平常的训练中先规定一个演奏时的速度,让学生练习时能做到一下手就准确地抓住这个速度。此外,我们要能在离乐曲开始不远的地方找到一个能悄悄提(降)速度的地方,以便当速度发生偏差时可进行调整。
第二,背谱。除了我们平时背谱要做到仔细、认真、牢靠外,上台前还应进行分点背的训练,也就是在每一句的开头设一个点,按照次序对每个点进行背谱练习。谱句可长可短,也可将几句合成一个自然段,句子的长短根据演奏者的背诵能力而定。经过这样的分点背奏之后,整个乐句的脉络就能清晰地反映在演奏者的头脑中,若再出现背谱问题,也可直接跳到下一个点,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作品演奏的完整性。通常经过这样的训练后,学生一般很少会出现忘谱的情况。
第三,自信心。这是保证演奏成功的关键。自信心是学生对自己演奏水平肯定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别人对他演奏的评价和自己与别人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上的。平时上课时,若教师总是侧重于找缺点,改错误,学生往往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要上台时就哆哆嗦嗦,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短处。因此,教师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的特点进行区别对待,特别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比如容易冲动的学生在平时训练时,就应该在充分肯定他们充满激情弹奏的同时,着重训练他们沉着地投入音乐并稳重的演奏。对于那些比较内向、拘谨的学生,则多给一些热情奔放的曲子,使他们更加敢于表现。而那些乐感好却比较散漫的学生,则着重给一些严谨、思想性强的古典作品。到了临上台前一周,应该鼓励学生多弹给别人听,不管是同行还是外行。通过这种“演奏”,就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积累临场经验,到真正上台时才能做到处变不惊。
4. 反向思维的训练
钢琴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需要因材施教,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反向思维去寻找适合自已的练琴方法很有效果。反向思维法是在思维路线上,与正向思维方法相反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它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跳出常规,改变思考对象的空间排列顺序,从反方向寻找解决办法。如从A事物与B事物的联系中,反推出B事物与A事物的另一种联系。钢琴演奏也是如此。学会反向思维的具体应用,就是要从最终幻想性的音乐画面出发,倒回来寻找合适的途径达到音乐场景,由虚到实,由实践来检验所选择的演奏方法,最后再回到音乐中衡量、比较。开始练习的时候,就要从音乐内容出发去帮助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练琴方法。
在当前的教学体制下,学生不可能获得更多的上课时间,教师也就不可能对一个音乐作品讲解得很详细。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设计练琴的有效方法,不能什么曲子都高抬指、分手、慢练,漫无目的地按部就班。应先在脑中构思最后的总体音乐形象、场景,再根据音乐有选择地决定适合的弹法,通过不同的弹法,用温柔的、严峻的、忧郁的等不同的音色来表达演奏意图,最终描绘出完整的音乐画面。因此如何让弹琴的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就成为教师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我相信,只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就一定能在钢琴教学中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