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音乐的学生来说,钢琴演奏无疑是最重要的课程之一。钢琴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他音乐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在当前的教学条件下,由于总体课时的限制,一般每个学生每周仅能上一节课。要让学生在这短短的45分钟内掌握教师所讲授的全部内容,做到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学生在课后的练琴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我的教学经历看,多数学生并没有掌握一种科学的练琴方法,练琴时往往不知从何练起,或者辛辛苦苦练了半天,却效果不佳。所以,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钢琴水平,教师应按照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因材施教,不仅使学生能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演奏技巧,而且还应教会学生从复杂的、感性的钢琴弹奏中学会一种科学的、理性的练习方法。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练琴方法。
1. 练琴之前的准备
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读谱习惯。在教师布置一个新的曲目后,他们往往在没有弄清作品的音乐背景,对作品的音乐内涵还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上琴摸谱,将自己一头埋进了音符与节奏的汪洋大海中,再也看不见别的真正体现作曲家精神的东西。要想让学生准确地演奏作品,塑造完美的音乐形象,教师一方面要教会学生认真读谱,看清所有符号并理解其含义,鼓励学生自行分析曲式结构和调性、和声;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了解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创作意图及作品的时代背景,这对于把握整个乐曲,表现正确的音乐风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对于肖邦的作品,我们不仅要有技巧的传授,而且更应对肖邦伟大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展开剖析,以更贴近作者的创作意图,抓住民族魂这个内在的创作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致于太肤浅地演奏肖邦那灵魂深处的“爱国主义的肖邦精神”。
2. 技术性细节的指导
在具体的练习方法上,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技术性的指导,使他们能采用一种正确的方法练琴。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们应提醒学生在以下几方面特别加以留心。
l 练琴中的“重复”问题。我们知道,在钢琴的学习和练习过程中,重复是一种符合学习规律的科学方法,但必须合理运用。许多学生每天练习就是从头到尾无计划、无步骤、盲目地一遍遍地弹,一遍遍地所谓“重复”。而实际上,在一首新的乐曲从开始读谱到熟练地演奏的全过程中,漫无目的的重复不仅浪费时间,还会造成学生对音乐的麻木;只有那些有意义的、动脑的重复才会对作品的成功演奏有帮助。因此,一开始就要要求学生在练琴时坚决杜绝“小和尚念经”般的“重复”,做到每次练琴时手到心到,养成有目的、有计划重复的练琴习惯 。
l 慢练问题。慢练是利用充分的时间将谱面上的音符及记号在键盘上充分、准确地弹出。弹奏的大部分的技术难点可以通过慢练的方式来改善,但应该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慢练”是一种“用脑”的慢练,这与一味的手慢脑慢不同。也就是说,学生在练习前,应先研究曲目中哪些地方在快速演奏时可能会出现困难,根据快速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慢练,即整个速度很慢,但大跳式位置转换到位却很快,养成提前准备的习惯。在这样快速反应的慢速练习中,大脑的高速运转与手指紧密配合,就能高效率地完成练习阶段而尽快进入快速阶段。所以,动脑的慢练其实是曲子速度慢,但脑快手快。只有这样练琴,才可以事半功倍。
l 大力度练习。在许多乐曲中,有很多地方要求的是长时间大力度的演奏。例如“ff”或“fff”等一大段的八度和弦。在进行这样的练习时,如果都用大力度进行演奏,就容易造成手指、手腕等处肌肉与关节的损伤。所以我们在练习时要先由弱到强练起,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同时,在进行大力度练习时,一定要时刻注意放松,力度、耐力、速度不能同时抓,应以其一为主,另外两项为辅,轮流训练,将每种搭配都练过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慢慢提高速度和力度,以达到完美。
l “热情澎湃”与“冷若冰霜”。不少学生认为在练琴时,每一次都应该充满激情地、热情澎湃地演奏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盲目的“热情澎湃”不仅容易把曲子弹“糊”,失去了对细节的技术处理,而且也会使演奏者失去对乐曲的新鲜感而变得麻木。那么, “冷若冰霜”的练习是否正确呢?当然也是错误的。因为这样不仅容易导致学生在台上演奏时毫无感情,而且学生也不能真正领悟音乐的内涵。我们应教会学生在平时练琴时,针对某一段落用“热情澎湃”的弹法去进行情感练习,但一旦遇到技术难点,就应该静下心来冷静地处理,不要糊过去;一段音乐经“热情澎湃”地练过后,可以仔细聆听一下音乐表现得是否得当,再用“冷”的方法进行技术训练,修补不够完美的地方。练习时应将两种方式循环适用,互相结合,这样,在演奏时才能做到“冷静的头脑,热情的手”。
l 背奏。背谱演奏能增强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同时也让他们更集中注意力进行乐曲的音乐处理,所以,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背谱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对一首新的作品想要一口气就把所有的要求与标记都背下来是很难的,我们可以分左右手背、分句背、分段背,由少到多;复调作品也可由分声部背,由简入繁地逐渐将各声部合成。其次,背谱又分“生背”与“熟背”两种, “生背”即新曲目一上手即开始背谱,而“熟背”则是在对新曲目的练习中不刻意去背谱,而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练琴后自然而然就会背了。大多数学生觉得生背太难,都喜欢熟背。但熟背时间太长,完全是下意识的,容易在换个场地或一紧张的情况下就忘得一干二净。而生背则逼着学生一接触新谱就开始找规律,分结构, “同类项合并”,研究曲式与和声,在这样情况下背的谱对大脑刺激深,不易忘,也节约了很多无谓的“弹熟”的时间。所以,我们鼓励学生动脑“生背”,这样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帮助。
l 合理分配练琴时间。有些学生为了练好某一首乐曲或某个技术难点,经常长时间不问断地进行同一种练习,这样会造成头脑和手部肌肉的疲劳,时间越长,效率越低。因此,学生在练琴时间的分配上应注意每次持续时间不能过长。比如:若每天计划练琴4小时,则应上午2小时,下午2小时,而不应上午4小时,下午却不练琴。练琴过程中也不要始终进行同一种练习,应多种练习交替进行,比如练一段时间的八度后,可以改练分解,让肌肉轮流工作与放松,尽量避免造成肌肉的疲劳与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