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依认为,理想的音乐教育所培养出的民族不是把音乐看成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看作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刘天华主张:“一国音乐教育,并非造就几个专门的音乐人才,去当教员或者去做吹鼓手,乃是人人必备的一种养生之具。”因此,专业音乐教育应该解决民族音乐后继有人的问题,培养出能够真正走向世界的民族音乐后继有“耳”的问题,培养出数以万计的把民族音乐“看作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二十一世纪新人,从而使民族音乐在新世纪得以存在和发展。
为了使民族音乐健康发展,为了发展中国音乐的根基,我们不但要主观上主动地学,而且还要建立科学的、完整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我想,为了使学校教育中华民族音乐得到应有的重视,具体措施应该是:
1、培训中小学音乐教师,让他们不仅会唱民歌、会教民歌,而且会演奏民族乐器,会讲解民族器乐曲、戏曲等等。
2、在中小学校建立民族器乐小乐队,上级应该给予支持。
3、在编写教材上进行调整,如果教材篇幅不够,可以出版音乐教材附加本。
当然,仅有学校教育还远远不够,在整个社会中也应该积极提高人们对民族音乐的认识能力和欣赏能力。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全国改革开放,面向世界,音乐仿效体育界提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这恐怕是有点缺乏深思熟虑了,因为体育属于科技性质,音乐则属于文艺性质。对于音乐教育来说,出几个天才走向世界并不难实现。但它的根本目标却不在这里。应该说,通过音乐进行美育,以改进民族素质,提高民族音乐文化水平,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不断的完善,这才是它的根本目标之所在。
现在的一些音乐团体,公开上演的民族音乐太少,多数排练后都跑到国外上演,让外国人去拉家常它、评价它、承认它。这是很不合理的现象。在我们国内到处看到,到处听到的又都是流行音乐、外国音乐,本国音乐相对来说少些。无论在大街小巷的磁带摊上,还是在书店的磁带唱片柜台上,民族音乐资料要少于其它音乐资料。如果我们观察一下我国声乐领域的现状,情况并非让人乐观。虽然近年来民族声乐艺术在教育部门、广播电视部门以及音乐会的演唱上有了不小的起色,但在对声乐艺术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的声乐教育部门,以及许多从事声乐教学工作的人士之中,究竟是把欧洲歌剧唱法放在第一位,还是把民族唱法放在第一位;应该更多地培养欧洲歌剧唱法人才,还是民族唱法人才;应该大力从欧洲歌剧唱法中去探索还是从我国民族声乐的遗产中去探索,这样一些重大问题,并未得到合乎我国国情和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所希望的正确结论。因此,在实际行动上,不少声乐工作者,多半表现出重西洋声乐而不同程度地轻视民族声乐,由此,多数听众并不太喜爱的欧洲歌剧唱法的演员巨增,而还是不少声乐界的教育家,对民族声乐的价值问题,未能有全面的认识,并被“盲目崇拜西洋”的思潮所蒙蔽,因而造成了不良后果。
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不仅仅是某一种现象说明民族音乐的不被重视程度,而是各种各样客观的或人为的思想,制约着民族音乐的传播和发展。如今我国正处在经济文化对外开放的时代,文化领域“崇洋媚外”的沉渣泛起。而在音乐领域,港台及国外某些音乐垃圾乘虚而入,猛然冲击着民族音乐的发展,搅得我国乐坛上及部分宣传机构混混懵懵。然而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就更要加强我们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它、充实它,去除糟粕,取其精华。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以弘扬本民族音乐文化为基础,为,去为弘扬本民族文化而努力,并采取以下相应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