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暑假,李祥霆去北京向查老学琴时,就住在查老家里,查老对这位第一次谋面的弟子宠爱有加,学费也免收,还带着李祥霆去北海庆霄楼听昆曲、逛琉璃厂的古书店、书画店……临走还送给他一张清代古琴、两支洞箫、一本《琴学入门》、一册《今虞》琴刊。经过一个暑假的学习,李祥霆学会了弹奏大小五首琴曲,学会了识认古琴谱,还学会了熟练地为古琴上弦。从此,他真正踏入了古琴的世界,更加沉醉,也更加努力,因为此时的他开始明白,弹奏古琴,不只是自己的一项爱好,更是一种传承文化艺术的责任。
古琴其实高可攀
在李祥霆看来,古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活的、成熟的音乐艺术,“古琴是用中国有四声的语言朗诵古典诗词,是用毛笔书写行楷、行草。古琴是一种高雅深邃的古典艺术,但‘高可攀、深可测’,我坚决反对有人将古琴说成‘道’,认为古琴不是乐器,是道器,似乎高深莫测,甚至超越了哲学、宗教,这是违背客观实际的。只要有兴趣、有时间,每天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练习,每个人都能学会古琴。”
1958年,李祥霆高中毕业后,经查阜西先生的推荐,报考了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这个专业在东北仅招一名学生,李祥霆被录取了。从此,他开始接受音乐学院的正规教育,师从古琴名师吴景略,并接受管平湖、傅雪斋等名家指导。1963年李祥霆大学毕业时,已成为我国古琴界的后起之秀,被留校任教。他将自己的全部心智和精力都倾注在古琴演奏技艺的整理和古琴文献、传统琴曲研究上。同时,他博览群书,学诗词,山水画,吹洞箫,听古今中外名曲,扩大自己的艺术视野,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在自己不断钻研古琴弹奏艺术的同时,还效法前辈琴家“金针度人”,热心培养新一代古琴研究和演奏人才,关心指导社会上的业余古琴爱好者。
李祥霆认为,无论是学习还是欣赏古琴,都应该更广泛地学习及欣赏多种艺术,“提高自己的整体智慧,才能更好地学习欣赏古琴。此外,平时除了多读唐诗宋词外,明清文学著作如《红楼梦》、《儒林外史》、《阅微草堂笔记》、《三言二拍》、《聊斋》等,以及戏曲,这些都更有助于了解、体会古琴这门古老艺术的精髓。”
在李祥霆看来,古琴的继承发展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在中学音乐课上,放一个小时最经典的古琴演奏录像就可以了!这样每一个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国人,都能在课堂上看到古琴的模样和演奏方法,听到最有代表性的琴曲:《广陵散》、《幽兰》、《流水》、《梅花三弄》和《潇湘水云》。全国各音乐院校、综合大学的音乐科系都应该配备一位古琴专业教师;省一级以上的民族音乐团都应有一位古琴演奏员;各大学和省一级以上的艺术研究机构都应有一名古琴研究人员。只要踏踏实实稳步去做,定会大大充实和加强对古琴这个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以致严谨而又科学地传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