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北京后,刘雍就开始疯狂地寻找关于“Djembe”的资料。但由于当时“Djembe”在全国也鲜有人知晓,刘雍只有费力地自学。但如今,他已成为圈内顶尖的鼓手之一。他在后海旁开了家手鼓店,平日以卖鼓、修鼓、教学、演出为生:“一开始在我自己店里教人打鼓。但店面太小,感觉施展不开。另外打鼓声音很大,也会吵到邻居家做买卖。后来我们就想到去后海旁边找块空地教。结果好多人就围着看,也有人想加入学习了。一来二去,我想:索性就把这个变成一个开放性的免费活动吧。”
2008年年底,刘雍的“队伍”开始在后海边建立起来。如今,这支“队伍”已颇具规模:200人的QQ群已经加满,他们不得不新开了一个群,豆瓣网上也有关于他们的小组:“虽然大家空闲时间可能不一定相同,但现在人一多起来,我们每次活动至少都能保证十多个人参加。最多的一次,我记得来了30多人呢。”而这两年多来,他们每周日的打鼓活动,无论刮风下雨,都没有停止过。“后海这边有个亭子,如果下雨,我们就去亭子里面打鼓。另外,虎年的大年初一那一天,其实也是个星期日,但即便在那天,我们依然来了近10个人打鼓!”刘雍说。
而一部分坚持长期来刘雍这里一起打鼓的人,如今的水平也已达到了接近专业演员的水准。其中一名网名为“沙尘暴”的网友,由于2010年春天工作调动去了广东佛山,她还在佛山的南海区文化公园,也组建起了类似北京后海这样打非洲手鼓的组织,把“Djembe”在这个南方二线城市推广开来。而“沙尘暴”本人自然成了“佛山分部”的指导老师:“现在我觉得,打鼓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了,几天不打的话,都会感觉有些不自在。”据“沙尘暴”说,他们这个活动的固定参与者也达到了近十人,“在佛山,这个规模就已经挺可观的了。毕竟这里的绝大部分人,之前从来没听说过这种鼓。”
让每个人都各得其乐
“在这后海边上打鼓,空气新鲜,风景也好,来打打鼓,挺放松的!而且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一位参与者如是说。
“打鼓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发泄’:把平时工作、生活中的不愉快都打在鼓上了。痛快、解气!”另一位参与者如是说。
这些参与打手鼓的人们,并非人人都是音乐爱好者,每个人参加活动的目的也不尽相同。不过,“Djembe”的“低门槛”,能让每个人都各得其乐。“非洲手鼓入门很简单,就是三种音色:手掌敲击鼓面正中,是低音;手掌敲击鼓面边缘部分,是中音;用指根部快速敲击鼓帮,是高音。”“沙尘暴”回忆,当年不认识五线谱却又很想学一件乐器的自己,终于通过“Djembe”圆了梦。
不过,入门简单,并不代表就可以轻松掌握:高、中、低三种音,单打起来不难,一串成节奏,有些人可能就跟不上了。“如果是教学生,我可以按部就班地来。但这种开放式的活动,每次可能都有新人加入,大家水平参差不齐,也挺不好教的。”刘雍称,自己一开始教鼓时,由于没有经验,而且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接触“Djembe”,如果有两三个人节奏感不太好的话,排练起来就会感觉相当乱,“有些人打得比较熟练,有些人则是从来没打过。如果你太照顾初学者,那些打得好的会觉得‘没意思’,照顾打得好的人,初学者又会觉得吃力、跟不上。”
后来,刘雍和经常来打鼓的朋友们一起摸索了这样一种方式:每次活动,专门排练一首乐曲。打得好的人,可以去负责打一些Solo(独奏)的部分,如果是初学者,可以打一些简单的节奏,“这样配合在一起,也不会显得很乱。而且能让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自己是参与其中的。”
如今,非洲手鼓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大型城市,已经十分流行了。一些以手鼓为主题的酒吧、俱乐部也方兴未艾,曾经在后海边了解、熟悉甚至掌握非洲手鼓的一些人,也开始选择这些地方去“进阶”,不再怎么回后海打鼓了。
不过,刘雍对此并不以为意:“我刚开始打鼓的时候,也曾经考虑过发展自己的手鼓品牌,将其形成一种产业,包括成立自己的俱乐部之类的。但后来我想了想,这些其实更多的是商业领域的东西,跟打鼓本身就没什么关系了,我对这些也没什么兴趣。其实,现在我能依靠教学、演出来维持我的生活,这就够了。我很满足现在的状态。”刘雍说,能把后海这个打鼓活动像从前那样,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就是自己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