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日下午,当你徜徉在北京的后海时,一定会听到从西岸传来的一阵隆隆鼓声。也许,中间还夹杂着一些肯定不是中文、但也不像英文的古怪歌词。若你寻声走去,会发现有一群人或坐或站,各自怀抱着一只上宽下细、状若高脚花盆的手鼓,正敲得带劲。旁边则密密麻麻站满了围观群众,有人指指点点,有人正在拍照。有些孩子还会走过去蹲下来,好奇地从各个角度观察着打鼓人。
打鼓人往往坐成一个环形,而中间还站着一人,显然是个带头的。此人看容貌也就30岁出头,身形清瘦,手上的力道却着实不小,鼓声铿锵,一听就让人感觉“专业”。这位“带头大哥”姓刘名雍,每周日下午的后海打鼓活动,就是他发起的:“我们打的这种手鼓,叫‘Djembe’,是来自西非一带的传统打击乐器。”
刘雍说,他们每周日下午都会组织朋友来后海边打鼓,风雨无阻,已经坚持了两年多的时间:“现在我们也算是后海这一带的一个风景了,那些蹬三轮拉游客的人全都知道我们。”
风雨无阻的周日聚会
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正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一个正在打鼓的光头中年男子停了下来,把鼓面挪到小男孩的眼前:“来,宝贝儿,你也来打两下。”小男孩愣了一下,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妈妈,看到妈妈点头,他才试探地伸出小手,轻轻地在鼓面上敲了一下。
“对,就是这样!再使点儿劲!”在这位光头叔叔的鼓励下,小男孩儿又接连打了好几下,小男孩的妈妈则忙不迭地在一旁给儿子拍照。
“挺好挺好!来,让叔叔把着你手,咱打个节奏哈……”小男孩在鼓上敲了半天,玩得不亦乐乎。直到妈妈领着他离开,他还不时地回头张望着。而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并喜欢上“Djembe”这种非洲手鼓,正是刘雍在后海边组织打鼓的初衷之一。
2004年,出生于音乐世家的刘雍,在云南丽江遇到一位带着“Djembe”的朋友。自称“外表文弱、内心狂热”的刘雍,一下子就被“Djembe”那种粗犷、带有原野气质的音色所吸引:“当时在丽江,几乎没人认识这种非洲手鼓。但现在你到丽江去,满大街都是卖鼓的——也不知道是不是那位朋友传播的。不过好多人管这种鼓叫‘东巴鼓’,因为当地是东巴文化嘛,人们就以为这个鼓也是当地文化的一部分,其实它是来自非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