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在大伙儿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千难万难,终使汇报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
“每个人都是兴趣使然,只求一个平台,不图报酬”
如此酝酿出炉的一场汇报演出,作为艺术团的艺术指导,我市音乐家牟学农在观看了整场演出后,在撰写《强者的舞台》一文中这样讲道:“他们的服装不算精美,音响不是精品,但节目却颇为精彩,演员更是个个精神饱满。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出之中,用艺术展示着自己的风采,传递着人间的真情,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衢州有人创办了残疾人艺术团。”胡金土他们进行汇报演出之后,衢州各大媒体也纷纷报道了此事。一时间,知道钟楼残疾人艺术团的人多了起来,继而接连有企业单位主动与他们取得联系,邀请前去演出。这对尚处起步阶段的艺术团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随着演出场数的增加,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胡金土和艺术团的名气越来越大。2007年下半年,他们还费尽心思通过特批参加了浙江省婺剧大赛,并在系列比赛的音乐演奏项目中荣获特别奖。2008年,胡金土本人也因此荣获了年度“衢州市十大道德模范”和“浙江骄傲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提名奖等荣誉。
另一方面,艺术团的队伍也因此得到不断壮大,许多有文艺特长的残疾人纷纷找到胡金土,要求加入艺术团。最多时,艺术团的演员人数曾达到48人。以后,演员换了好几拨,最终固定在目前的30人,其中26人是残疾人。其他4人都是年过六旬的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主要负责艺术团的后勤服务工作。演员的年龄段以40岁左右的人占多数,最长者现已60岁。“做事情,本来就应该先付出才有回报,如果当初我们不坚持,就不可能有后来获得这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胡金土告诉记者,从艺术团成立至今,他们每年都能收到一些文化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个人的经费赞助。“多亏有了这些部门单位的帮助,不然我们艺术团是很难坚持到今天的。”
艺术团负责保管这些赞助经费的人名叫张小芳,64岁,退休前在原市土产公司做财务工作。她的丈夫石发友是胡金土的老首长,当初考虑到现实难题,曾极力反对胡金土创建艺术团。后来,他见胡金土如此执着,也只好支持,并让老伴张小芳到艺术团协助他。
张小芳告诉记者,这些部门单位的赞助,一直是他们每一场演出的经费保障,他们这批人聚在一起创办这个艺术团,每个人都是兴趣使然,只求一个演出平台。外出表演,他们也是只要有人邀请,他们就去,从来不图报酬,所以演出往来的车旅费、服装道具等必须支出的费用,就全靠这些赞助来填补了。
“一次次友情演出,图的也都是开心快乐”
自从艺术团创建以来,胡金土所花费的心血和汗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虽然有一定的经费赞助,但随着演出的增加,费用还远远不够,他对外联系工作的通讯费用支出与日俱增,他那辆残疾三轮摩托车顺理成章成了艺术团送戏下乡的公用车,担负着为演出运送音响器材、服装道具的重任。由于长期超负荷运转,近两年来,这辆三轮摩托车光零部件维修更换费用就花去了3000多元,另加平均每月200元以上油耗,所有这些开支全由胡金土个人自掏腰包。
从第一场汇报演出至今,钟楼残疾人艺术团上街头、进社区、下农村、走工矿,算起来演出场次已逾300场。这每一场演出,除了经费的难题,更有如何保证演出人员齐备的困扰。
艺术团目前共有15名聋哑演员。他们有舞蹈演员,也有小品演员,平时分散在江山、东港等地的工厂上班,所以他们每次要参加演出,就得向厂里请假。请假一次两次厂领导不会说什么,可一旦次数多了,有的厂领导自然就会有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