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校园里,塑有著名美术家刘开渠先生创作的一座半身铜像,据说这是中国第一座音乐家的雕像。这座雕像所塑造的音乐家,就是被称为“中国现代音乐之父”的萧友梅。
萧友梅(1884~1940),原名乃学,字思鹤,别号雪朋,广东香山县石岐镇(今属中山市)人;父亲是清末秀才,以塾师为生。萧友梅自幼随父学习古文,1889年又随父移居澳门,学习英文和日文。萧友梅因此不仅有旧学的根底,还在外语及新学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值得提说的是,当孙中山于1892年在澳门开业行医时,与萧家相邻;他们又是自小熟识的世交,所以过从甚密。萧家近邻有一葡萄牙神甫常在家里弹奏风琴,这使萧友梅颇受熏陶。1899年,萧友梅考入广州时敏学堂,接受新式教育,“唱歌”也是正式课程之一。
1901年,萧友梅从时敏学堂毕业后自费去日本留学,在东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学习之余,又在东京帝国音乐学院选修钢琴及声乐,实现了他童年时代学习音乐的愿望。1906年,经孙中山介绍,萧友梅加入了同盟会,他的住所有时就成为孙中山、胡汉民、廖仲恺等人聚会的场所。1909年,萧友梅学成回国。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后,曾委任萧友梅为“总统府秘书员”。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萧友梅不愿与袁为伍,以官费赴德国留学。
萧友梅在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攻读理论和作曲,同时在莱比锡国立大学攻读哲学和教育学。1916年7月,他以博士论文《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在著名音乐家胡戈·里曼(Hugo Riemann)的主持下通过了答辩,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同时,他还写有《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阶概说》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