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剧团的生活是艰苦的,但对吕其明来说,却是进了一所没有围墙和门牌校徽的生活大学、艺术大学,他在那里唱歌、演戏、教歌、行军、打仗、宣传鼓动……九年的剧团生活在吕其明今天看来,仍是他人生经历中最宝贵的一个关键时期,这期间,父亲吕惠生慷慨就义,对他的成长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懂得了将个人的命运、悲欢、荣辱和祖国、和人民融合在一起,用真诚、智慧的劳动来回报祖国、人民和人民军队的养育之恩。
20岁开始学作曲
1949年11月,吕其明依依不舍地脱下心爱的军装,转业到陌生而又新奇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学过小提琴的他被分配在管弦乐队担任小提琴演奏员。这一段时间,强烈的作曲愿望激励着吕其明。在演奏时,他注意乐队的演奏效果,从中学习管弦乐的作曲技巧,工作以外,他几乎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音乐理论的学习上面,四处寻师学艺。
1956年,26岁的吕其明接受了为电影《铁道游击队》作曲的任务,抗日根据地的生活给了吕其明创作的灵 感和激情。在写作中,他的脑海里浮现出过去他见过的身穿便衣,扎着子弹带,手拿套筒枪或大刀的游击队员的形象,他采用山东民歌中富有典型意义的调式落音、音调,创作了一首具有浓郁山东地方风格、通俗、淳朴的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展示游击队员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随着电影的上映,这首好听的歌曲马上传唱开来。
35岁写就《红旗颂》
作曲是一门技巧性、专业性很强的艺术,随着作品的增多,吕其明的心中萌发出创作交响音乐的目标。为尽快实现这个目标,1959年,吕其明带职进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整整学了5年作曲、2年指挥。回忆起那段岁月,吕其明感慨道:“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认为很值得,没有那7年的学习,就没有我今天的这些作品。”
1965年,吕其明接受了第6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序曲的创作任务。这是中国第一部以歌颂红旗为主题的 器乐作品。当他进入构思、酝酿时,往事一幕幕跃入脑海:燃烧着的村庄,硝烟弥漫的战场,奋勇杀敌的战士、天安门前升起的五星红旗……他不由热血沸腾,乐思如泉涌,经过一个星期的日夜拼搏,完成了管弦乐序曲《红旗颂》的创作。在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由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上海管弦乐团联合首演的《红旗颂》,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部作品至今仍经常被一些电影、电视、音乐会所引用,也成为在广播、影视、晚会上演奏最多的作品之一。
50载佳作频出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电影、电视音乐、器乐作品和声乐作品的创作中,吕其明结出了累累硕果。他陆续为故事影片《铁道游击队》、《白求恩大夫》、《庐山恋》、《城南旧事》、《雷雨》、《焦裕禄》等200多部(集)影视剧作曲,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交响乐《郑成功》(合作)、交响诗《开拓》、《国旗·一九九七》、管弦乐组曲《雨花祭》、弦乐合奏《龙华祭》等十余部大、中型乐器作品及《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合作)、《微山湖》等300余首不同体裁和形式的声乐作品。从1980年以来,吕其明曾先后获24项音乐创作奖,其中故事片《城南旧事》音乐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电视剧《秋白之死》音乐获得第八届电视剧“飞天奖”优秀音乐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