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青,博士,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历任作曲系副主任、主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院长、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教育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现代音乐学会会长、上海市第3届学位委员会委员、上海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暨文化艺术分会会长、东亚细亚作曲家联合会副主席。杨立青被我国音乐界称作“勤勤恳恳地写作,孜孜不倦地探求,诚实治学,严肃创作”的“学者型的作曲家”(《人民音乐》1988年第7期)和“新一代的管弦乐配器大师”(《上海艺术家》1990年第1期),其理论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管弦乐配器技法及现代音乐作曲技术理论问题。重要著述有音乐文集《乐思 。乐风》、译著《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我国第一本论述音乐大师 Olivier Messiaen 的专著《梅西安作曲技法初探》及论文《当代欧洲音乐中的“新浪漫主义”与回归倾向》、《现代音乐记谱法的沿革及其分类问题》、《西方后现代主义音乐思潮简述》等多篇。其中,《管弦乐配器风格的历史演变概述》一文被认为“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研究的空白”(《中国音乐年鉴》1987年卷),所撰写的《管弦乐配器法教程》被列为国家重点教材。
杨立青的音乐作品涵盖了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艺术歌曲、舞剧音乐、电影音乐等领域,他的创作“管弦乐色彩丰富、浓郁,具有鲜明的个性,并在近现代西方作曲技法和中国民族风格的交融、结合上作了有益的探索”(《中国音乐年鉴》1993年卷),“表明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美学较为全面精深的认识理解”,并“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属性的审美思想和富于现代色彩的作曲技法”(《中国音乐学》1996年第2期),作品多次获奖,曾入选德国、奥地利、法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国际音乐艺术节,被选为中国国家交响乐团1998年欧洲巡演及1999年访日巡演公演曲目,并被海外媒体称为“来自远东的、充满深刻抑郁气氛的精品”(德国《纽伦堡晚报》1998.11.23),“呈现出异常的美丽”,“令人难以忘怀”(英国《泰晤士报》1998.11.26),他的其它作品也曾由国内外多个交响乐团多次公演于国内、港、台地区及美、英、法、德、奥、意、瑞士、挪威、墨西哥、日,韩,新加坡等国。
杨立青曾多次应邀在国内、港台地区及美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日、韩等国担任重要国际音乐赛事的评委;曾受聘为中央音乐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客座教授,先后在中央、中国、四川、武汉、西安、广州、沈阳等音乐学院举办学术讲座;1990年受聘于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大学任客座教授;同年9月,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研究奖金赴德,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及Detmold 等高等音乐院校、奥地利的Salzburg 音乐学院、瑞士的Basel音乐学院等十七所高等院校举办有关中国当代音乐的学术讲座。1995年先后获美国亚洲文化理事会(ACC)研究奖金及美国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CSCC)研究基金,获康奈尔大学Fellowship,赴美进行创作及课题研究,并在康奈尔大学, 芝加哥大学、克里夫兰音乐学院举办专题学术讲座。2004应邀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论文校外评审委员。2006年被授予香港演艺学院荣誉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