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西江苗寨
“山山环抱着村寨,寨前寨后风景秀,寨旁梯田一片片,美丽的西江千户苗寨……”在离小黄侗族寨约7小时车程的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响起了《西江是个好地方》这首歌。演唱者,正是西江苗寨朝霞少儿艺术团的姑娘们。
苗族姑娘们戴着高约20厘米的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还插有高低不齐的银翘翅,她们站在一块儿唱歌,即汇聚成银光闪闪的美丽景象。与小黄侗族姑娘的素色布褂相比,苗族姑娘们的大花衣色彩鲜艳、图纹精致,花色品种多,可谓“花衣银装赛天仙”。
有趣的是,西江苗寨朝霞少儿艺术团的成员由小学二年级至六年级的女学生组成,目前共有60人,年纪最小的只有8岁,最大的13岁。该艺术团是2000年“朝霞工程”启动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旨在创作和表演具有地方特色的苗族歌曲和舞蹈,以及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校园歌舞。
捕捉:流行儿歌教唱
此次拍摄中,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两位主持人——笑容可掬的鞠萍和青春开朗的周洲,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这不!她们的脖子上挂上了好几串用红线网着的红鸡蛋,那就是孩子们为表达“爱意”献上的。为了让侗族、苗族的孩子们学会唱一些优秀、流行的少儿歌曲,比如《春晓》《唱响和平》等,两位主持人使出了混身解数来客串音乐老师。
“周洲姐姐教我唱的是《司马光砸缸》,我普通话不好,gang和guang的音分不清,她总是很有耐心、一遍又一遍地教我,现在我学会了!”12岁的吴义花高兴地说:“我以后也会把这首歌教给其他小朋友。”说到这里,吴义花向记者认真展示了周洲送给她的礼物——《2010年全国儿童歌曲大奖赛50首优秀少儿歌曲》DVD光碟。
而另一位“朝霞”使者——曾出演电视剧《小兵张嘎》中张嘎一角的谢孟伟,一到场就被孩子们认出来了,被亲切地称为“嘎子哥”。他和侗族的男孩子们真可谓“打成一片”,还一起雄纠纠、气昂昂地唱起了歌曲《八路军拉大栓》。
“学唱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校园歌曲,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和了解外面的世界。”从江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石明莲告诉记者,少数民族虽然有自己的文化,但毕竟生活在现代社会,多与外面交流互动,可以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特写:让侗歌后继有人
“一群侗家青年男女上山干活。歇息时,他们的笑声逗乐了山上的鸟儿虫儿,霎时百鸟齐鸣、百虫齐唱,声音有高有低、有先有后、有起有落,把大伙儿陶醉了。于是他们模仿鸟虫唱鸣,有的学高音,有的哼低音,大伙越唱越好听。这样慢慢便有了侗族大歌。”年近花甲的资深歌师贾元金生动地描述着侗歌的缘起,一番言语后竟眉头紧锁,脸上掠过一丝忧愁。
贾元金出生于歌师世家,一家人能歌善唱,还组成了一支完整的歌队,常被邀请到各地演出。其本人读过初中,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汉语讲得好,因而被认为是最好的侗歌文化传播者之一。
“虽然侗族大歌已经走进了小黄小学的课堂,但仍然没有‘课本’,因为侗歌主要靠口耳相传,所以要编写侗歌课程很有难度。如果没有收集保存,老歌师们一旦去世,会带走很多歌。”贾元金告诉记者,由于歌师的年龄逐渐老化,以往靠口头传播的民间歌谣如今面临消亡的危险。
曾参加过央视青歌赛海选的侗族姑娘潘红香无奈地说:“我得在家干活,平时有节日或需要外出表演才唱歌。”潘红香的情况,实际上是许多侗族孩子的处境。
“现在侗族孩子都上学校读书,毕业后又为升学或工作忙碌,学唱侗歌的时间很少。”贾元金说,侗歌学习要在各种空间和时间不间断地听、唱,只有连续积累才能学好。
“我担心侗族大歌没有传人,培养年轻一代的歌师歌手、收集整理传统侗族大歌是必须要做的。”贾元金目前就在采集侗歌,为了防止侗歌的发音被遗忘,他干脆用汉语谐音直接音译过来,现在已经写满了两个笔记本,大约有100多首。“但谐音毕竟也不准确,要原汁原味就得听原唱。”贾元金现在有个心愿,就是把老一辈唱的侗族大歌全都录下,刻成光盘,久远地保存下去。
随着与外界接触的加深,除了收集、教唱侗歌外,贾元金还谱写了各种融汇现代气息的侗歌,涉及环保、交通等内容,探索出一条民族语言与艺术创新共同发展的新路子。
值得庆幸的是,在记者的采访中,有不少苗族侗族的孩子的理想是当老师,而且是教歌的老师。西江民族小学音乐老师蔡金彩告诉记者,他们学校开设了民族文化传承班,共有80多个学生,授课内容包括苗族歌舞、苗族芦笙、苗族服饰等。“这样可以让苗族子弟接受系统的苗族文化教育,使苗族优秀文化一代一代得以传承。”蔡金彩说。
幕后:“朝霞”成就梦想
贵州的此次拍摄活动是继云南玉溪、广西南宁后的第三站,旨在通过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拍摄,借“好歌传唱”来展示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实施“朝霞工程”的成果,不仅为“朝霞”受益者提供了展示才艺的平台,也让更多的人关心、关注少数民族民间文化。
“朝霞工程”由中国文联发起、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主办,活动从2000年开始,在中国西部地区扶助培养2000名7至15岁具有艺术天赋但就学有困难的少数民族少年儿童。贵州省的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抢救和发展是贵州面临的紧迫问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参加“朝霞工程”已有10个年头的贵州省文联副主席井绪东告诉记者,从事“朝霞”工作重在坚持,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让这项公益工程产生实效。经过全省各级文联的努力,目前全省受扶助的少数民族少年文艺人才共有287名,这些孩子分布在60多个县区。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何忠善不无骄傲地说,黔东南受益于“朝霞工程”的孩子有60多人,其中75%以上都考上了大专院校。“朝霞工程”帮助有天赋的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对于培养少数民族文艺后备人才有积极的促进和示范作用,为保住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期待,今日的“朝霞”,会成为明天贵州高原上闪耀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