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请让你们的音色更饱满一点!”,“铜管乐请把握好进入旋律的时机!”3月22日下午,罗湖区黄贝路一角的深圳交响乐团排练厅内,满头银发的克里斯蒂安-爱华德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用清晰明了的指挥将整个乐队带入了普罗科菲耶夫《第五交响曲》的音乐世界。
从2008年3月来到深交任音乐总监至今,爱华德的异国执棒生涯正好度过了三个年头。这三年,这位在台上不苟言笑、台下却和蔼可亲的德国老头令深交的演奏水平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这支乐团的进步让所有关心它的人有目共睹。
三年约满之际,爱华德毫不犹豫地与深交再次续约。他对本报记者说:“我眼看着音乐让深圳美好起来。我有信心让交响乐成为深圳的城市之光。”
1、调教乐团犹如调制鸡尾酒
2011年的深交首场音乐季演出,演奏的是马勒《第三交响曲》,场面恢弘,效果震撼。颇具意味的是,三年前,爱华德作为中国首位外籍音乐总监入主深交时举行的首场演出,演奏的同样是马勒的作品,当时是《第五交响曲》。在自己与深交的两段合同期伊始,爱华德都选择公认为演奏难度之王的马勒作品,是不是有什么寓意呢?
听到记者的问题,爱华德神秘地笑笑说:“也许吧。马勒确实是我最钟爱的作曲家之一,也是交响乐团演奏水平的试金石。我确实想让大家听一听,深交在这三年中发生了多么显著的不同。”
如果观众在音乐会上正巧坐在乐团的后方,那么,除了聆听音乐之外,欣赏爱华德的指挥也是一种享受。他手中的指挥棒划出一条又一条美丽的弧线,辅之以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将不同音色的乐器“归拢”到音乐主题下,时而如丝绒般柔滑,时而如洪钟般响亮,将听者的耳朵“伺候”得非常舒坦。
三年时光,深交在爱华德的调教下一点一滴地发生变化。他说:“在我刚刚来到深圳的时候,乐团虽然也可以演奏马勒,但是音乐的感觉表现得还不够充分。而现在乐团犹如一个倾诉者,已经能够传递出音乐更多的意义和内涵,呈现原汁原味的声音。”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让这支成长中的城市乐团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爱华德究竟施展了什么样的魔法?他透露道,秘诀就是让乐队的每一位演奏员学会互相聆听,用拉室内乐的感觉感受他人的声音,协调彼此的音量与音色,而不是你拉你的、我拉我的。这样,乐队才能成为一个整体,传达出的音乐才能打动人。
“调教乐团就像调制一杯鸡尾酒一样,急不得,只有用心配制各种元素,音乐才能像酒一样醉人”,爱华德比喻说。
2、“乐章间鼓掌”不必太介意
几乎每场交响乐音乐会上,同一首乐曲的乐章之间,总会响起观众不合时宜的掌声。此时,爱华德总是轻轻地放下指挥棒,静静地站在指挥台上,等观众安静下来之后,再让下一个段落的音乐响起。
从交响乐基础深厚的德国来到交响乐文化并不普及的深圳,屡屡碰到这种现象,爱华德会不会感到失望?令记者意外的是,爱华德对此并不以为意。他说:“其实乐章之间鼓掌在欧洲也会有的,问题不是很大。我只考虑能否把音乐内涵传达给观众,观众能够感受到我们表达的意思和音乐传达的东西,在观众与乐队之间引起共鸣就可以了。音乐应该成为轻松的东西。只要观众喜欢,乐章间鼓掌没什么关系的。”
由于身兼德国柏林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和深交音乐总监双职,爱华德每年都在柏林和深圳之间飞行穿梭——四个月在深圳,八个月在柏林。许多观众疑惑的是,深交音乐总监的责任应该不仅是指挥几场音乐会那么简单。爱华德不在深圳的那八个月中,如何“遥控”乐团的音乐业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