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基本特征而巴赫的创作正是遵循了这一创作风格。他的作品融合了连续性、统一性与不夸张性于一体,而且大部分作品都是为宗教创作的,所以在情绪上较为端庄,音响也较为洪亮,没有明显的渐强渐弱。
巴赫运用和推广了十二平均律。十二平均律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组音(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邻两律之间的振动数之比完全相等,亦称“十二等程律”。在此以前,键盘乐器大多按“中庸律”调音,能够演奏而不会走调的音阶,只有降B,F,C,G,D,A等大调和g,d,a等小调,因此作曲家在选调和转调上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采用了十二平均律后,可以自由选用大小二十四个调,并自由转调。所以说,没有巴赫对平均律的实践,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还要徘徊很长一段时期。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以创作实践证明了十二平均律的优越性和实用价值,它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是“全部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巴赫把复调音乐推向了后世无人能够超越的、完美的顶峰。巴赫的音乐之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严格和均衡的美,主要体现在其对曲式的完美应用上,他能够熟练的把复杂的多声部加以巧妙处理从而获得高度的逻辑性,在他的创作中,仍然保持着复调音乐的典型性,并且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深刻的抒情美,他的赋格曲中,有富于个性的短小主题、和声与转调的灵活运用都预示了新时代的主调音乐。主要作品有《d小调托卡塔赋格》、《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的艺术》、《音乐的奉献》等。
四、巴赫声乐领域的创作——马太福音受难曲
巴洛克时期出现的大型声乐曲体裁主要是三种:清唱剧、康塔塔和受难乐。这三种体裁巴赫都写过,尤其对康塔塔和受难曲的创作贡献更大。
康塔塔诞生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是继意大利牧歌后产生的又一种重要的声乐体裁。世俗康塔塔展现寓言性或尘世化的内容,而宗教康塔塔力图以宗教的主题和超越尘世的精神来净化路德教会众的心灵,宗教康塔塔就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教会礼仪音乐。而巴赫的宗教康塔塔在规模上就比较大,它要求有宽敞的室内演出空间,音乐的组合包括独唱、合唱与乐队。他早期的康塔塔更注重音乐的“戏剧性”表达,所以常以咏叹调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他后期创作的康塔塔则将音乐的重点转向众赞歌,人们在此听到的不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或戏剧意味的表述,而是构建于歌唱基础之上的宗教精神的弘扬。主要作品有《宗教改革运动康塔塔》、《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等。
受难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清唱剧在德国有较大的发展,巴赫创作的受难乐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太福音受难曲》。巴赫的这部受难曲,不仅继承了中世纪后受难乐的传统,还和当时音乐的各种崭新技法和要素相融合,使这部受难曲拥有了永恒的艺术生命,成为圣乐作品中的精品、经典之作。
《马太福音受难曲》的内容采自圣经《新约全书》中的《马太福音》。圣经里的福音书共有四部,分别是《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马太福音受难曲》描写的是耶稣被出卖、受刑、死去和复活的情节。音乐规模很大,使用了三个合唱队、两个各由17件乐器组成的管弦乐队、两座管风琴,外加独唱者和独奏乐器。《马太受难曲》虽有一定的情节性,但是音乐所要表现的不是戏剧化的情节,而是史诗性的崇高精神。在受难曲里,情节性内容都由男高音的宣叙调唱出,有点像旁白,但又不完全脱离出音乐主体。情节叙述之外,合唱和乐队展开悲哀的沉思和激动的抒情,歌颂对人类的热爱和自我牺牲精神,表达对人生苦难的关怀和对崇高精神的追求。
钢琴(piano forte或forte piano),简称piano,是一种键盘乐器,用键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