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类以来,就有了歌唱。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歌唱从技巧到形式日臻完善,形成了歌唱艺术。
首先谈一下生活语言与歌唱语言在发音上的区别。歌唱是通过歌词与曲调来传达感情的,歌唱对人声的要求除语言方面的任务外,还要很好地完成曲调给予的任务,要能高能低、能长能短、能大能小,还需要声音连贯,完成声音的线条。所以要求歌唱的发音比生活中发音的共鸣要丰富得多。因为我们人声是在各个元音上延长的,所以这区别主要表现在元音的发音上(当然歌唱时子音也要相应的夸张)。一般说,生活中元音在口腔内形成,而歌唱时元音除口腔外更要加上口腔后部的喉咽腔与整个能带动的腔体来完成。生活语言的扩大与美化的程度的不同也就构成了从说唱、室内乐,直到大舞台的歌剧演唱等各种不同的演唱形式在发声上的主要区别。 我们既要改变语言的元音以利于歌唱,又要使歌唱的元音清晰去接近语言,把语言艺术与音乐艺术更好的结合起来以表达歌曲的内容。
第二,歌唱训练的特点——乐器制造,用语言传达感情是声乐的一大特点,是其它器乐所没有的。在技术训练方面,歌唱训练虽与一般乐器训练有很共同点外,它还有一很大的特点,那就是:一般乐器是现成的,而歌唱“乐器”则需要我们自己制造。我们要通过艰苦的练习,把我们每人身上的呼吸、发音、共鸣(包括语言方面的)等因素协调起来,从自然状态到必然状态,在人的意志支配下,使诸生理机能得以充分发挥。 所以我们说,歌唱训练的过程,很大部分是“乐器”制造的过程。制造和演奏这个“乐器”,可以说就是我们歌唱发声的全部内容。
第三,要准备全身心的投入歌唱。内心有强烈的歌唱欲望,身体处于竞技状态,消除一切杂念和干扰。过分紧张和过分松弛,都会有损良好的歌唱状态。我们要从精神到肌肉都非常振奋地进入歌唱。
第四,发音训练也要有个整体的概念。有了上面所说的歌唱准备,呼吸就能深而不坠,喉器就放下而不压,共鸣腔就能打开而不撑,声门活动就能自如,共鸣才能充分发挥,泛音才能充分获得(这即大家常说的气深位置高)。再加上自如的吐字,这些就是正确的发声状态。 可见,正确的发声,是呼吸、声门、共鸣以及语言诸因素共同协调配合而成的,它们也是互相牵制的。没有任何一因素在发声中单独存在的。 发声训练也就是养成以上所谈的这些因素配合起来的良好习惯。我们的训练过程无论从呼吸入手也好,从共鸣位置入手也好,最终都应是使整个歌唱机体处于最好的歌唱状态的积累。训练过程中只注意某一点和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忽略整体概念,对发声训练是很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