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于一大批关心手风琴事业的专业及业余的作曲家才形成了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队伍,他们创作的大量作品推动了手风琴艺术的发展,使我国手风琴音乐的艺术创作大大缩短了与世界接轨的进程。为创建中国审美格调的手风琴音乐、开拓手风琴民族风格表现手法的种种实践,无疑都将对手风琴中国学派形成和走向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综观手风琴艺术在中国的历史,前后不过100年左右,然而,作为一种艺术流派的形成以及发展变迁,却是经历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不断探索的曲折之路。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春风,为新时期的中国手风琴创作带来了新的局面。此时期在创作道路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创作体裁多样化,有独奏曲、重奏曲、组曲、协奏曲、奏鸣曲等;题材比以往进一步拓宽了,包括改编移植的古曲、民间音乐、地方戏曲等,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在创作上既借鉴西方技巧,又保持了民族神韵。这一时期的手风琴创作已不满足于以往那种“民歌加和声”、“主题加变奏”的思维模式,也超越了单纯移植的框框,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个性化的中国手风琴作品的创作之路。
从创作手法多样化来看:一是改编移植优秀的乐曲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追求审美的通俗化和音乐语言的群众化。这类作品有《北京喜讯到边寨》(方圆)、《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曹志平)、《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郭伟湘)、《我们的事业比蜜甜》(林华)、《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关乃成)、《瑶族舞曲》(任士荣)、《十面埋伏》(姜杰)、《夕阳萧鼓》(王树生)等。二是以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手风琴作品。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云南民歌风系列》(杨铁钢)、《渔歌变奏曲》(李未明)、《春到凉山》(王域平)、《塔吉克舞》(张子敏)等,以及其它众多的乐曲。三是借鉴西方现代化作曲技巧,保持民族神韵的作品。这一类除李遇秋的作品之外,当推王树生的《诺思吉亚幻想曲》。同属这一类的作品还有《阴山岩画印象·狩猎》(张新化、王瑞林)、《山魂》(戴定澄),稍后一时期还有李未明的《归》。就体裁的多元化来看,这时的手风琴音乐已完全从它传入初期仅处于歌曲伴奏的从属地位发展为一个艺术表现性极强,且具有独立艺术个性的乐种。
从创作的作品体裁看:有协奏曲,如《长城恋》(林华)、《献给母亲们》(中国手风琴);有组曲,如《惠山泥人组曲》(中国手风琴)、《冰雪幻想曲》(李云鹤);有手风琴与乐队,如《阴山岩画印象·狩猎》(张新化、王瑞林);有奏鸣曲,如《献给红军长征》(中国手风琴);有重奏曲,如《草原轻骑》(李遇秋)、《江南好))(黄立凡);有幻想曲,如《促织幻想曲》(李遇秋)、《诺思吉亚幻想曲》(王树生),等等。
还有大量其它体裁的独奏曲。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艺术追求上,都开始了由传统模式向现代精神的转化。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经过80余年,特别是建国后50年间中国几代同仁的不懈努力,已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与审美格调的手风琴创作体系。日趋繁荣的手风琴音乐已成为整个器乐艺术王国中的一个有特色、有个性的组成部分,这些成绩的取得足以使所有关心中国手风琴艺术事业的人们感到自豪。
从中国手风琴艺术创作的发展史,可以归纳出如下基本的创作思想:第一,现实主义一直是中国手风琴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手风琴作曲家们善于把艺术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对于如何运用音乐手段表现时代生活的题材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第二,植根于民族民间的土壤是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的重要原则。他们一惯重视民间音乐、地方戏曲、民歌以及少数民族音乐,并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因此,许多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中国手风琴作品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风格使其不仅被大众接受,同时也能加深人们对乐曲寓意的理解。作曲家运用生动的音乐形象思维对特定题材内容的精致概括,使得中国的传统精神、民族气节和审美情趣与手风琴音乐这一外来艺术形式高度结合。第三,大胆借鉴西洋创作技法探索民族化创作规律是中国手风琴作品的主要创作手法。这种创作特点不仅限于他们的手风琴音乐作品,而且体现在其它音乐体裁的创作中。他们在吸收欧洲器乐创作经验基础上,不断加入作曲家个人的创造性,努力探索缩短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审美心理差距的规律。
从中国手风琴作品的基本构成,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国手风琴艺术创作具有如下的特征:
1.标题性特征。鲜明的标题能够使作品的音乐语言更具生动性、充实性和丰富性。相异于文学作品,作曲家不可能把每一个想要表达的情感细节都精致人微地刻画到音乐中去,而选择标题这种简洁明了、突出重点的方式,不仅引领了听者欣赏作品的思绪.,更加深了音乐内容的表现力和说服力。音乐的标题性是中国手风琴音乐作品共有的一个特点,几乎每首作品都有自己的标题和符合这些标题的丰富生动的形象。即使是奏鸣曲的各乐章,也都加上了能概括其音乐形象的文字标题。这可以使其音乐语言具有生动的形象性、丰富的生活想像和充实的情感表现,并帮助人们更好地去理解作品和作者的意图。这种重视器乐创作的标题性应该说与中国传统器乐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如李遇秋在《第一奏鸣曲》中,用四个标题乐章便把长征这一中国现代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页以手风琴音乐形式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第一乐章“英雄史诗”,有朝气的快板刻画了英雄的主题形象,表现红军英勇豪迈的革命气概和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第二乐章“草地风雨”,如泣如诉的行板表现红军以无所畏惧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战胜艰苦的自然环境,阔步走向胜利的过程;第三乐章“喜迎红军”,描绘长征途中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红军受到热烈欢迎的喜庆场景;第四乐章“铁流勇进”则展现了红军勇往直前,坚定信念,以锐不可挡之势奔向胜利的气魄。在《第三奏鸣曲》这首具有浓厚新疆气息的作品中,作者也分别运用了富有内涵的标题,“山鹰和雪莲”、“死城的诉说”、“绿洲小夜曲”和“节日”,这些均代表和反映着新疆自然风貌和人文环境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