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二:全部用俄文演唱、原汁原味的“奥涅金”
上世纪60年代《叶甫根尼·奥涅金》在中国首演时,是用中文演唱。中央音乐学院歌剧中心用俄语排演这部歌剧,在中国音乐史上是第一次。为了保证学生俄语发音的准确,郭淑珍教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从俄文字母开始教起,对学生进行了严格的、较长时间的语言训练。在俄罗斯演出时,他们准确的俄语原文演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感动、震惊了所有现场的俄罗斯观众。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副院长康斯坦丁·泽肯、俄中友协主席季塔连科称赞中国大学生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而且还有很强的语言天赋。
看点三:青春版的“奥涅金”
此次参加《奥涅金》演出的演员们,全部来自中央音乐学院歌剧中心和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除柯绿娃、冯国栋、谢天已经硕士毕业,其余均为在校本科学生,且其中有多人曾在国内外重要声乐比赛中获奖。这些年轻有为、富有朝气和艺术才华的青年声乐家们,必将会给观众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和震撼。
中央音乐学院是一个教学单位,中央音乐学院歌剧中心旨在通过歌剧演出实践,更有效地培养青年歌剧人才。歌剧是一门集戏剧、音乐、诗歌、舞蹈、美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歌剧演员不仅要具备高超的声乐技巧,还要掌握戏剧表演、台词、语言、形体等基本功。同时,歌剧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舞台艺术,经过课堂严格训练的声乐学生,必须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找到声乐演唱与舞台表演的契合点。歌剧演员不经过舞台的实际锻炼,不参加一两部歌剧的排练演出,很难提高专业水平。
2004年以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郭淑珍教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借鉴国际上培养歌剧人才的成功模式,建立了歌剧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中央音乐学院歌剧中心。“中心”以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声乐、形体、台词、表演、语言等课程和一年一部歌剧的排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实践,尽快提高自己的歌剧表演能力和全面的艺术素养。七年来,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中心”与国内外有关单位和机构合作,成功用原文演出了《蒂托的仁慈》(与旅意指挥家吕嘉合作,在中国首演)、《茶花女》(与以色列著名歌剧导演考夫曼合作)、《魔笛》(与意大利导演弗朗切斯科·韦斯、指挥家张泽敏、中国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合作)、《蝴蝶夫人》(与百慕大导演凯瑞·博杰斯和著名指挥家李心草合作)和《奥涅金》(与俄罗斯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歌剧院、俄罗斯著名歌剧导演尼古拉·库茨涅佐夫、指挥家帕维尔·兰多和旅俄中国青年指挥家林涛合作)等多部歌剧。剧组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多个城市的著名剧院(国家大剧院、天桥剧场、北京音乐厅、中山音乐堂、21世纪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广州星海音乐厅、天津大剧院等)演出,受到业内人士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