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6——1823年为罗西尼创作生涯的第二期——正歌剧时期,他写出了《奥赛罗》、《灰姑娘》、《湖上女郎》、《塞密拉米德》、《贼鹊》等一大批作品,虽然当时也非常轰动,但因剧本大都质量不佳,所以除了留下许多优美动听的序曲外,歌剧本身现在基本均不上演了。1822年罗西尼受维也纳凯伦多纳多阿剧场经理巴尔拜耶之邀来到维也纳,他的歌剧大受维也纳人的欢迎,音乐之都维也纳到处传颂着罗西尼,就连贝多芬都受到了他的冲击,他二人见面时贝多芬对罗西尼说:“希望你多写一些像《塞维利亚理发师》那样的作品。”,可惜的是贝多芬的愿望没有实现。罗西尼1824年定居巴黎,就任巴黎意大利歌剧院院长,1826年在巴黎被授予王室首席作曲家和法国声乐总督学的称谓,1828年他最后完成了四幕歌剧《威廉·退尔》的创作后,就此搁笔,基本停止了歌剧创作。此时罗西尼仅有37岁。该剧是根据德国大文豪席勒的同名戏剧《威廉·退尔》由朱伊(E de Jouy)撰脚本,再由巴西(Bassi)译成意大利文后写成的,于1829在巴黎首演,全部演出约5小时。该剧现在已不再上演,但它的序曲却是一部杰作。就歌剧的序曲而言,这部序曲稍嫌长了一点,但全曲旋律优美,节奏活泼,有如一首交响诗,对戏剧内容有强烈的暗示作用,写作手法十分巧妙。自1829年他写了搁笔之作《威廉·退尔》直到去世,将近四十年,创作销声匿迹。生活描写的生动性,人物性格刻画的鲜明性,戏剧情节发展的紧张性,旋律丰富,节奏敏捷,使罗西尼的歌剧充满了活力。罗西尼的优秀创作使传统的意大利正歌剧和喜歌剧重获新生。他在喜歌剧中掺入了正歌剧的因素,又在正歌剧中加进喜歌剧的生活气息。他的这些改革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对后世的歌剧创作产生了影响。
人物评价:
罗西尼以创作喜歌剧而名垂青史,其喜歌剧既有反映贫民生活的内容,又有对贵族浮华百态的描绘,内容生动、明快,人物的刻划个性鲜明,戏剧情节十分紧凑,还有完全恰到好处的管弦乐配器,始终保持着艺术的青春。而他正歌剧的音乐却是宏伟而壮丽的,他的《奥赛罗》虽略逊于威尔第的同名杰作,但仍有欣赏的价值。晚年写的两首宗教乐曲都是光辉之作,其中作于1864年的《小庄严弥撒》却既不小,也不庄严,虽然非常美,可绝不虔诚。罗西尼在总谱上附加了他写给上帝的一封信:“这是我可怜的小弥撒曲,”他又写道:“用了些技巧,一点心思,如此而已。感谢主,请准许我进天堂。”
可有时他也有尖刻的一面,与他同时代的德国作曲家梅耶贝尔(Giacomo Meyerbeer 1791—1864 代表作:5幕歌剧“非洲女郎”)去世后,其侄子去拜访罗西尼,把他为纪念自己叔叔逝世而写的葬礼进行曲给罗西尼看。“不错。”罗西尼看了总谱后说:“但你不认为,如果是你死了,而梅耶贝尔来写葬礼进行曲会更好些吗?”罗西尼一共创作了近40余部歌剧,除了这些歌剧的辉煌外罗西尼还写过二首小交响曲、芭蕾音乐、引子主题与变奏、弦乐四重奏等多部器乐作品。其中6首弦乐四重奏作于1808年,是在三天之内完成的,这部作品是与海顿、莫扎特的经典之作一脉相承的。
1868年11月13日,星期五,在第二位妻子奥林佩·佩里西埃的守护之下,他在巴黎郊外的帕西别墅与世长辞,享年76岁。罗西尼去世后在圣三一会教堂举行的葬礼,其规格已接近国葬。乐队在葬礼上用阿道夫*萨克斯制作的乐器为他演奏了贝多芬的《葬礼进行曲》,演唱者包括帕蒂和尼尔森在内的众多的当时最伟大的歌唱家,其灵柩最后于1887年移葬于佛罗伦萨,六千多群众静默肃立,由四个军乐队和三百名歌手组成了巨大的唱诗班。在他自己的剧作《摩西》一剧的祈祷歌声中,罗西尼被移葬于佛罗伦萨的圣塔克罗采教堂。
此人极善理财,在他没作品的40年里,生活不仅没跌入困窘,反而美满。
著名作品:
著名作品有:《塞尔维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坦克雷迪》《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诺言》《责备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