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以喜歌剧闻名的罗西尼于1792年2月29日出生于意大利的佩罗萨,因为每四年才有一个闰年,所以等他过第十八个生日时,他已经七十二岁了。他说这样可以省去许多麻烦。在过生日的前一天,有一群朋友来告诉他,他们集了两万法郎,要为他立个纪念碑。他听了说:“浪费钱财!给我这笔钱,我自己站在那里好了!” 罗西尼是城镇小号手朱塞皮的独生子,母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歌唱演员。父亲因评论政局而入狱多年,焦阿基诺是由在博洛尼亚任喜歌剧女主角的母亲抚养大的。罗西尼幼时当过铁匠的学徒,也曾在教堂唱歌,在剧院演奏羽管键琴,1806年在凯瓦利埃·朱斯蒂的资助下进入博洛尼亚爱乐学校师从父斯坦利斯拉奥·马泰伊学习对位。在学习期间就创作了第一部歌剧《德美特里奥与波利比奥》,18岁毕业时写的独幕喜歌剧《结婚证书》在威尼斯首演,获得成功,之后的12个月内他又写了6部独幕歌剧。1812秋年他的《试金石》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首演,1813年的正歌剧《坦克雷迪》和喜歌剧《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于威尼斯的公演使他从此名扬海外。罗西尼在创作中所展示的旋律天赋、细腻的的戏剧冲突、令人忍俊不住的幽默、十足的韵律感都使他的歌剧强有力的感染了观众。1814年那不勒斯的两家歌剧院都聘请他任音乐指导,1815年罗西尼为那不勒斯圣卡洛剧院写的2幕歌剧《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第一次把声乐装饰音全部写在了乐谱上,从而使大牌的歌剧演员就没有机会将自己杜撰的加花音放到音乐中去,保证了歌剧的统一性不致受到破坏。由罗西尼所开创的意大利的歌剧时代,再经过多尼采蒂、贝利尼直至威尔第所形成的美声风格,使意大利至今仍为声乐艺术的圣殿,他们对声乐艺术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
人物生平:
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卓阿基诺·罗西尼生于意大利的佩萨罗,成长在一个音乐家庭里,自1806年起开始得到正规的音乐训练。1810~1829年是他创作的旺盛期,创作了一生所有的三十多部歌剧及其它作品。罗西尼的生活和主要创作活动处在欧洲封建复辟的年代,同时也是意大利民族运动兴起的时期。这样的社会历史环境给罗西尼的生活和创作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作品中交织着先进和消极两种倾向。一方面,为了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罗西尼写了不少迎合宫廷贵族艺术趣味的歌剧(它们已被历史淘汰),得到了上流社会的赏识,自己也过起花天酒地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也有一些作品客观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积极的社会作用,艺术上也有相当造诣,至今仍广为流传。最著名的是《赛维利亚理发师》和《威廉·退尔》这两部歌剧。二幕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原名《阿玛维瓦》,根据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戏剧三部曲的第一部为脚本,由他的朋友斯特比尼改撰的剧本创作而成,可视为1786年莫扎特创作的《费加罗的婚礼》的上集。这是23岁的罗西尼创作的第17部歌剧,1816年1月,他只用了短短的13天就创作完成了。而该剧在1816年2月20日晚在罗马雅典剧场首演时却遭受了极不公平的对待。在罗西尼之前,意大利老作曲家派西埃洛早已于1782年用《塞维利亚理发师》的脚本写了一部歌剧,比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还早了4年,但因歌剧缺乏戏剧性而显得陈旧。罗西尼是受阿金蒂纳剧院经理的委托用同一题材的脚本再创作了此剧。然而妒忌心极重的派西埃洛却在首演之夜请来了全意大利吹口哨、喝倒彩的能手大倒其乱,使得剧场内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大混乱,这种局面使首演以失败而告终。可是该剧继续演出没几天后,罗西尼的天才就征服了观众,每场演出都获得巨大的成功,从而使这部作品成为不朽之作而被誉为“意大利喜歌剧精神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