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声(1903—1941年),中国作曲家、指挥家,被称为中国指挥第一人。1903年生于广东省中山县,1941年12月逝世于重庆。原名厚湖,因立志献身音乐,改名志声。其父亲为广州香港间一铁路小站的站长,母亲去世比较早,有兄、弟、妹各一人。 鸦片战争后,广州开沙面为租界。法国天主教在此开办圣心中学。1922年郑志声入圣心中学读书。校长为法国天主教神父,懂音乐,为作弥撒的需要,组织了学生管乐队。1922年入广州沙面圣心中学读书,1927年毕业,改名志声,赴法国学习音乐。先入里昂音乐戏剧学院,毕业后入巴黎音乐戏剧学院深造,师从B.H.比塞学作曲,师从P.戈贝尔学指挥。 1935年毕业,以优异成绩获作曲与乐队指挥奖,并指挥了学院管弦乐队的公演。同时,他还获得巴黎塞撒·弗朗斯音乐学校的毕业文凭。后在巴黎高等音乐戏剧专门学校任教,为电影配乐,并被吸收为法国全国文学家与作曲家学会会员。
留法期间,他参加了中国留法学生组织的抗日联盟,并和冼星海等人组织了中国留法音乐学会,立志发展民族音乐。1937年7月回国,先在云南中山大学任教,后于1940年9月到重庆国立实验剧院任教。1941年下半年,兼任中华交响乐团指挥。 郑志声传世作品极少。 他在法国写的作品,回国时都留在香港,已下落不明,仅知其中有以广东音乐《昭君怨》改编的带钢琴伴奏的提琴曲。现存作品有:以岳飞词谱写的、用管弦乐队伴奏的合唱曲《满江红》,歌剧《郑成功》片断的乐队曲《早晨》、《朝拜》等。此外,还有弦乐三重奏1首、女高音独唱曲《泣女》1首以及为《无锡小调》编配的钢琴伴奏等。从中可看出他的作品民族风格鲜明、结构严谨、和声丰富,能以简练的手法取得生动和新颖的效果。郑志声曾指挥中华交响乐团演出了W.A.莫扎特、L.van 贝多芬、F.门德尔松、G.罗西尼等人的作品及他自己的作品《满江红》和《郑成功》片断,他对乐曲的处理生动、严谨,受到当时重庆文化界的赞扬。
国立实验剧院管弦乐团的前身是山东省立剧院弦乐团,由陈鹤田负责。1940年,冼星海介绍毕业于巴黎音乐院指挥和作曲专业的郑志声来重庆任剧院歌剧部主任。郑是第一个指挥巴黎音乐院交响乐团的中国人。他来重庆后,将弦乐团扩建为管弦乐团并兼乐团团长及指挥。剧院又聘请王云阶、黎国荃、朱崇志、李元庆等人协助。
乐团团部设在现渝中区大梁子。剧院训练班学生、附设乐团和附设剧场国剧组三方面共200人,学生全系公费,开支浩大,多靠剧场国剧组的演出收入维持。郑志声初到剧院时,乐团演奏员们并不了解冼星海推荐的是“何许人”,直到第一次排练贝多芬《第五交响曲》,郑志声不看总谱,背谱指挥,大家对其罕见的记忆力感到震惊,从此口服心服,对他备加尊重。
郑志声不仅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创作了交响大合唱《满江红》、管弦乐《郑成功》组曲,其不畏权势的高尚人品、铮铮铁骨,更是令人钦佩。叶语回忆说,有一次,蒋介石在军委会大礼堂举行由中华交响乐团演出的音乐会,招待美、英、苏、法大使及夫人,高级官员及其他外宾都在座。帷幕拉开,郑志声握着老师戈贝教授送给他的指挥棍在掌声中走出舞台,当他回身向观众答礼时,突然向幕侧喊道:“关幕!”司幕员在惶惑中把幕关上。值日副官长急忙跑到后台:“这是怎么回事?谁叫关幕?”“我!”郑志声掷地有声,“中国是文明国家,大使先生们也来自文明国家。我从欧洲指挥交响乐团到回国担任指挥,从来没有见过一边吃东西一边听交响乐的事,我拒绝指挥!”直到副官长再次到后台报告说,华筵已全部撤除时,郑志声才在全场起立致敬、暴风雨般的掌声中重新出场。 遗憾的是,1941年月12月21日,郑志声不幸患“黑死病”逝世,弦乐团也随之解体。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