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评价:
鲍罗丁是19世纪下半叶以巴拉基列夫为首的“五人团”中的一位富于独创性的作曲家。虽然他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涉及的范围较广。在歌剧、交响乐、室内重奏等方面,都有被公认的优秀代表作。他在歌剧《伊戈尔王子》中,体现了俄罗斯古代史诗般的宏伟壮丽,也表现了古代东方民族的慓悍、粗犷和委婉、艳丽,并抒发了他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交响音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旋律优美、配器清新、结构简练,是后人学习的典范。他的《D大调第二弦乐四重奏》,以朴实生动的抒情气质和新颖优美的音乐语言,赢得了各国音乐听众的赞誉。他的音乐趣味虽带有明显的西方影响,但在其民主、进步的世界观和追求俄罗斯和东方民族风情的艺术观支配下,使其作品展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史诗性、抒情性的特征。他写有两部歌剧,一部是写于1867年的《勇士》(仅写到第二幕),一部是写于1869—1887年间的《伊戈尔王》,两部歌剧均热情抒展爱国豪情,恰似宏伟的历史画卷。四幕歌剧《伊戈尔王》根据俄罗斯12世纪的长诗《伊戈尔远征记》创作。歌剧描绘了古代俄罗斯布基弗尔城的伊戈尔王为复兴祖国而斗争的故事。剧中优美的东方风味的旋律、细腻的和声语言、色彩性的配置效果以及迷人的歌舞音乐均令人回味无穷。著名的唱段有雅洛斯芙娜的咏叹调、伊戈尔王的咏叹调。特别是第二幕中的波洛维兹舞曲,以优美的旋律、精致的和声、鲜艳的色彩、奔放的风情,充分表现了俄罗斯歌剧音乐的民族特点。《伊戈尔王》是最强烈地发挥鲍罗丁创作个性的一部作品,此作创作始于1869年,直到鲍罗丁去世,实际只完成了一部分,后由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整理完成。
个人经典:
《第二交响曲》:作于1870年,全曲分四个乐章:一、庄严的快板;二、谐谑曲;三、行板;四、生气勃勃的快板。这部作品充满粗犷、勇武的气质,令人联想起俄罗斯古代勇士在荒原上的经历。马蒂农的这个版本演奏很有气势,俄罗斯民族风格性较强。这张唱片,基本收齐了鲍罗丁的所有有价值的作品,包括《在中亚细亚草原》和《伊戈尔王子》序曲等,非常值得收藏。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作于1880年,是为一个艺术展览会所作的配乐,1880年4月8日首演于圣彼得堡音乐会,1881年题献给李斯特,并改编为钢琴四手联弹,鲍罗丁自己称为“管弦乐音画”。这是一支小巧而优美的乐曲,作品描述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一支商队在俄军保护下,安全越过沙漠和草原的景象。这版CD,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另外,安塞美指挥瑞士罗曼德乐团的《俄国音乐演奏会》版,被认为是这个曲目的权威版本,值得珍藏。鲍罗丁三首交响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波罗维茨人的舞蹈》
作品简介:鲍罗丁写过三首交响曲。第一首作于1869年,是西方听众最早听到的俄国交响曲;《第二交响曲》(勇士)堪称鲍罗丁最精彩的大型管弦乐杰作,因为它的快乐章主题及其民间色彩的配器显示出粗犷、勇武的气质,令人联想起俄罗斯古代勇士在荒原上的经历;《第三交响曲》是鲍罗丁未完成的遗作,由格拉祖诺夫为他续成后两个乐章。其谐谑曲演奏难度很高,乐队排练时曾对其5/8的拍子感到为难,格拉祖诺夫提示乐手们,每一小节正好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名字音节相符!他的歌剧《伊戈尔王子》现在不常演出,但其中一段管弦乐加合唱的《波罗维茨人的舞蹈》却盛演不衰。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早已为全世界的爱乐者们欣赏和喜爱。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