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亚历山大·鲍罗丁(俄文:Алекса́ндр Порфи́рьевич Бороди́н/英文:Alexander Borodin),1833~1887),俄国作曲家,化学家。1833年11月12日生于圣彼得堡,1887年02月27日去世,葬在俄国圣彼得堡。 少时受良好教育,精通数国语言,擅长钢琴与长笛,他九岁时开始音乐的启蒙,学习演奏长笛和大提琴,14岁开始作曲并发表了一首长笛协奏曲和一首弦乐三重奏。
他的音乐创作活动始于19世纪50年代,写了一些声乐浪漫曲、钢琴小品和室内乐等。1862年结识M.A.巴拉基列夫,成为新俄罗斯乐派(强力集团)的重要成员。他的代表作有体现古代俄罗斯宏伟历史画卷、抒发爱国主义精神的歌剧《伊戈尔王子》,奠定俄国史诗性交响乐体裁的第二交响曲《勇士》,富于俄罗斯风格和东方色彩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两部弦乐四重奏,声乐浪漫曲《为了遥远祖国的海岸》、《睡公主》、《幽暗森林之歌》、《海王的公主》、《海》、《我的歌声中充满了恶意》等。
1862年,鲍罗廷结识了作曲家巴拉基列夫,对这位作曲家所倡导的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主张十分赞赏,从此他便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从事音乐创作,并加入了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五人“强力集团”。
鲍罗廷的创作中英雄性和史诗性是他作品中的主要内容。他的音乐民族性很强,有的作品还带有迷人的东方异国情调。在自己的音乐中,努力表现和歌颂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与精神,歌颂俄罗斯古代英雄人物的勇敢气概。通过他的音乐,可以加深对俄罗斯民族及其音乐的了解。
1869年巴拉基列夫指挥了鲍罗丁第一首交响曲,同年开始编写第二首交响曲。这首新的作品虽然在首演失败,匈牙利的李斯特却为他安排另一场1880年在德国的演出,也因此他的名声传出了俄国。由于他周日都在实验室工作,只能于星期天作曲,因此又名星期天作曲家。
个人作品:
歌 剧:《伊戈尔王子》(未完成,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续完)管弦乐:《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b小调第二交响曲》、《a小调第三交响曲》(1885-1956,未完成,由格拉祖诺夫续完并配器)、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夜曲》(选自第二弦乐四重奏,萨金特配器)室内乐:《A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D大调第二弦乐四重奏》、《c小调钢琴五重奏》钢琴曲:《小组曲》(格拉祖诺夫配器)、《降A大调谐谑曲》、《筷子圆舞曲主题自由改编曲集》中的《波尔卡舞曲》、《安魂曲》、《死亡进行曲》和《玛祖卡舞曲》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