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钢琴伴奏参与音乐色彩的展现和音乐形象的描述
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已不再单是以前那种简单的辅助衬托,而是根据音乐作品内容为表现音乐形象、挖掘诗词内涵的需要来创作。
(1)在《冬之旅》的创作中,舒伯特运用各种音型、节奏、调性变化来营造作品表达内容,展现音乐色彩,刻画音乐形象。在第三首《冻泪》中,钢琴部分用了很多的变化音,来增加作品的暗淡色彩,刻画磨坊工人痛苦无助的心情。在第八首《回顾》中,第一段和第三段,伴奏和节奏、旋律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通过转调改变了和声色彩,表明了磨坊工人渴望回到旧情人的怀抱,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流露出了一丝希望和憧憬。
(2)钢琴声部转调的布局对艺术形象的塑造。舒伯特在艺术歌曲中经常运用调性的转换进行艺术形象的塑造与刻画,其中尤以同主音大小调的“对峙”最具特征,手法自然,对比鲜明。在《冬之旅》中有8首作品都运用了同主音大小调的转调布局。其中第五首《菩提树》和第十一首《春梦》的钢琴声部在配合歌曲的音乐形象上的作用最为显著。
2.钢琴伴奏对心理刻画和内在情感的暗示
在《冬之旅》的创作中,舒伯特用钢琴伴奏部分担负起人物心理刻画的重任,揭示人物的各种情绪和情感。
(1)在《冬之旅》的创作中,钢琴的前奏、间奏、尾奏也极大地参与到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与补充的塑造中。如第十八首《风暴的早晨》,前奏、间奏、尾奏的连续三连音、连音、跳音的交替,形象地描绘了风雨交加的情形;第二十一首《旅店》中钢琴伴奏在前奏与尾奏中,都运用了缓慢而沉重的和弦来表现流浪者那疲乏、沉重的步履,仿佛他拖着沉重的脚步来到墓园,又拖着更沉重的脚步离开的样子。(见谱例)
(2)钢琴伴奏中织体与音型的造型功能对情感表现与心理刻画的作用。舒伯特在《冬之旅》钢琴伴奏声部的音型设计上也极富特色,在揭示整部作品的内在情感和心理刻画上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比如第二首《风信旗》的钢琴伴奏,在织体上是简洁的“齐奏”,但它以抑扬的流动的节奏、和弦分解式与助音式相结合的音型,既描写了“微风吹着我爱人家风信旗,它不断旋转在屋顶上”的外在风景,又刻画了磨坊工人对“旧情人”“善变的心灵像风信旗变幻无常”的“怨恨”的心情。
《冬之旅》最后一首《老艺人》的钢琴声部在音型和织体上是最为简洁的但也是最富有艺术效果的。几个木然的空五度音程与三度进行的旋律的交替,在人声进入之后,仍然以引子作为伴奏,人声演唱时钢琴是空五度音程,这种持续低音全曲当中共出现了61次。人声停滞时,钢琴是三度旋律进行,巧妙地描写了老艺人的形象,并深刻地揭示出老艺人内心的痛苦与悲伤。
(二)钢琴伴奏的演奏处理
1.《冬之旅》钢琴伴奏中整体性的把握
《冬之旅》一共包括二十四首歌曲,整首套曲都蒙上一层悲哀、郁闷的色彩,这个从调性安排中可以看出:套曲中除了八首歌曲选择大调为主调外,其余十六首作品都是以小调为主调,即使在选择大调为主调的作品中,作曲家也经常通过转到关系小调或同主音小调的手法,从而在整体上巧妙表现流浪者的感伤。如第十一首《春梦》从A大调转为a小调;第二十一首《旅店》从F大调转为f小调又转向F大调,这除了对演唱者要求把握歌曲风格,一直应有被悲哀的感情所笼罩外,也要求注意钢琴声部的音色,从明亮到黯淡,处理要到位。
2.《冬之旅》钢琴伴奏部分连续性的把握
《冬之旅》套曲在音乐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很多的演唱版本,对于演唱者与演奏者来说对作品的理解与风格的把握具有很大的难度。声乐套曲《冬之旅》不像咏叹调,只是一个片段,它要求演唱者在一个小时左右的过程中情绪是连贯的,是一个从伤感到绝望的过程。在套曲中,钢琴的前奏、间奏与尾奏不但是一种连接功能,更重要的是人物内心情感发掘与补充的一种重要手段。比如《晚安》一开始,只是磨坊工人有淡淡的忧伤,这时候的钢琴伴奏音色要柔和,速度不要太慢,有缓慢行走的感觉;随着磨坊工人的流浪步伐,冰雪连天的景致引起了他内心的酸楚。
结语
《冬之旅》是舒伯特创作后期的作品,钢琴伴奏部分在整部套曲中所起的艺术表现作用更大、更丰富。钢琴声部不仅是声乐旋律部分的和声或节奏烘托,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参与到音乐形象的塑造、人物心理的刻画和音乐情感的表达中去。在这个套曲中,舒伯特为伴奏与声乐找到了恰当的平衡点,形成了具有独立意义的场景烘托,达到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最佳境界,也揭示出主人公那飘零一生的孤苦境遇。
本文作者为金慧,请勿将本文用于商业用途。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