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笛箫音乐的流派大多是以竹笛的不同演奏技巧、乐曲风格和代表人物等因素来加以区分。主要有南、北两 大流派。南派在艺术风格上以细腻委婉取胜,北派在艺术风格上则以火爆粗犷见长。北派以冯子存、刘管乐等竹笛表演大师及其作品为代表,南派则以陆春龄等竹笛表演大师及其作品为代表。另外还有浙派、中原流派等说法。但这些说法更多地是用来形容某位演奏家个人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而不像南北两派那样,在各自很大的群体中,众多的演奏者具有同样的艺术根基和艺术风格。
自唐代出现现代竹笛以来,由于箫受其本身结构、性能的局限,很少在群众性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的运用,而更多地成为文人墨客个人抒发感情的消遣之物。箫的演奏曲目也大多是演奏者所熟悉的其他形式的音乐作品或即兴之作,而箫的专门独奏曲目则极少,因此,没有形成各具特色的风格流派。但这并不说明箫就是一件不值一提的民族乐器。笔者认为,正由于箫具有质朴、含蓄的音乐特质,以及它所流行的特定范围,反而使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为,“多”永远不是衡量一件事物是否有价值的唯一标准。
一、北派竹笛艺术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北派梆笛演奏大师冯子存
一提到北派竹笛艺术,人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竹笛演奏家冯子存先生和他的那些作品。
1904年,冯先生出生于河北省阳原县东井集镇西堰头村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冯先生的二哥是他的竹笛演奏启蒙教师。他从小生活贫寒,经常到外地卖艺求生。由于他勤奋好学,十岁时,在河北省万县、康保、张北一带已有很大的名气,人称“吹破天”。解放后,任中央歌舞团独奏演员。
冯先生得到“吹破天”这一雅号,恐怕与少年时冯先生的艰苦岁月、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和扎实的表演基本功有关。据说,当年冯先生一支笛子走天下,而张北地区又常年气候寒冷、风沙弥漫。在寒风中,冯先生经常迎风苦练“顶风笛”,因而练就了一身顶风吹笛气不散的过硬本领。
冯先生对内蒙古察哈尔北部地区、张宣地区的民歌以及山西梆子、二人台等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可以说他的代表作品及演奏风格就是在这些民间音乐的长期熏陶下逐渐形成的。冯先生的作品热情、饱满,形象地体现了北方人和北方方言的热情、豪放等性格特征。在演奏中,他十分强调笛子演奏的歌唱性,要求在吹奏以前先要唱会,认为不会唱或唱得不像,就很难吹像。这里的“像”字说明:
第一,冯先生对于培育、养育他的那方热土和那方人寄予了深厚的感情,对于那里的语言和那里的音乐充满着强烈的爱;
第二,强调竹笛演奏要善于准确地表现民歌、戏曲等民间音乐的艺术风格和风俗情调,从而更准确地表现北方人的喜怒哀乐和思想情感;
第三,冯先生十分强调并善于从地方方言以及地方民歌、戏曲等民间音乐艺术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并把它们发展成竹笛演奏艺术中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可以认为,冯先生在表演中对“像”字的追求,恐怕是形成他的演奏风格并进而成为北派竹笛表演流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根本原因。
虽然,竹笛形成的年代很早,但自汉唐以来直至清末民初,竹笛在宋元杂剧、南戏、散曲及近代的昆曲、梆子及二人台等艺术形式中都只是一件重要的伴奏乐器,作为一件独奏乐器的地位还没有被充分确立。同时,也没有形成一批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独奏曲目。而冯先生对竹笛演奏手法的发展、发明和所创作的一批独奏曲目,对于确立竹笛的独奏乐器地位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据说,他在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会上表演的《放风筝》、《喜相逢》两首独奏曲,是竹笛独奏曲首次登上大雅之堂,因此,这次表演就成了确立竹笛独奏乐器地位的标志之一。
冯先生一生演奏的曲目很多,其代表作主要有:《喜相逢》、《放风筝》、《五梆子》、《挂红灯》、《万年红》、《黄莺亮翅》、《农民翻身》等。
钢琴(piano forte或forte piano),简称piano,是一种键盘乐器,用键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