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听视记忆法:我们除了通过视唱对声音、旋律、歌词记忆以外,最好是多听歌唱家的录音以及现场观摩,还可以多看录像、电视、MTV 等,以此强化记忆。
5、读写记忆法:识记旋律、歌词、发声方法及发声要领等, 最好是边读、边写、边记忆,借以提高记忆效率。在抄写时要看、要读,抄歌的过程既通过视觉记忆,又利用了唇、齿、舌的运动记忆, 还运用手指触觉记忆。当嘴读旋律或歌词时,又增加了耳朵的听觉记忆。
6、朗诵表演记忆法:在我们背记歌词时,要一边朗诵一边表演。朗诵要通过眼看(视觉记忆)、嘴读(运动觉记忆)、耳听(听觉记忆)、手势动作(运动觉和方位觉记忆), 这样各种感觉一齐参入记忆,使记忆效果绝佳。
7、形象记忆法:为了加深记忆,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歌曲中的人物形象,也可化为物的想象,如小草 一片云 浪花等。对形象的记忆就是把歌曲中的形象化为活生生的你,歌曲就是你说的话,歌中的话就是你要表达的情感。
8、刺激记忆法:这种记忆方法是强化记忆,它包含着意志品质。如母音记不住,可以反反复复朗读,甚至可以进行自我惩罚。心理学家指出,自我惩罚是记忆和改正错误的强硬手段。
四、全面加强文化素养
1、存在问题。对于很多演唱者而言,演唱没有什么大问题,也不缺乏技巧, 但我们听起来总觉得差那么一点, 显得干巴巴的,没有感染力。这种现象的产生,其根源主要是由于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达不到所需要的深度。然而,当一进入作品分析,对于声乐作品中所涉及到的历史知识或文学知识等, 我们很多人甚至都没有接触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唱出感觉和味道,那只能是缘木求鱼。
2、产生的危害。音乐专业的学生文化知识普遍欠缺,这是我国多年实行应试教育的结果。这种功利化带来的最大负面效应就是,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失落。因为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不符合所谓效率的原则。没有基本的文化常识,是愚昧和低素质的表现。但是有专业知识与技能,却缺乏人文精神与文化修养也是很可怕的事情。因为只以技术的眼光或者专业内的眼光评判事物,很容易走向另一种无知与偏执。
3、解决的办法。我们在重视技能的同时,应提高一些文化修养,目的不是使个人增加一些风雅和谈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民族的素质。面对现实, 要有效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除了对文化知识进行亡羊补牢, 加强读书学习外,关键是每一个学习声乐的人,都要树立一种意识──文化素养是富含营养的土壤,要想让自己的艺术生命之树茁壮成长, 这土壤就必须更肥沃更厚实;同时也要明白“功夫在诗外”的道理,必须开阔视野,兼收并蓄,才能使自己的艺术之树长青。
参考文献
[1]杨瑞庆《模仿是为了创新》(《湘江歌声》2003 年第2 期)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3]郭建民《声乐文化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