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修文先生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改编创作了一大批久演不衰的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他创作改编的民族管弦乐曲四百余首。在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致力于中国民族管弦乐多声部写作及交响性的研究和探索。
代表作品有五十年代的《步步高》、《彩云追月》、《瑶族舞曲》、《气壮山河》、音乐传奇《秦香莲》;六十年的《月儿高》、《抗日战争歌曲主题狂想曲》;七十年代的《丰收锣鼓》、二胡协奏曲《不屈的苏武》、《乱云飞》、交响诗《流水操》;八十年代的《灵山梵呗》、《云中鹤》、交响诗《怀》、幻想曲《秦.兵马俑》;九十年代的套曲《十二月》、第一交响乐《金陵》等,都成为中国民族管弦各个发展阶段的典范和标志。交响诗《流水操》曾获1984年中国民族器乐作品评选一等奖,《怀》获三等奖。他的作品数量多、题材广、体裁丰富,体现了他高深的文学、历史和艺术修养,为中国民族乐器演奏法、中国民族器乐作曲法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器法提供了范本,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为一位东西方音乐文化融合与交流的实践者,他有意识地将世界音乐经典如莫扎特《弦乐小夜曲》、贝多芬《雅典的废墟》、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德沃夏克《自新大陆》、比才《卡门》组曲,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德彪西《云》、斯特拉文斯基《火鸟》组曲等三十余部作品,移植改编为中国民族管弦乐,雄辩地验证了中国现代民族乐队广泛的兼容性和丰富的表现力。
作为中国现代民族乐队杰出的指挥家,彭修文先生的指挥艺术坚持“以情入曲、以曲传情”,注重形象思维。诠释作品构思恢弘缜密,独具匠心。指挥手法自成一家,雄浑大度,严谨细腻,富于激情和感染力,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体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特有的气派、风格与韵味。
他在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执棒43年之久,这在世界乐坛是罕见的,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由此成为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的著名乐团,1989年获得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1992年彭修文被中国唱片总公司授予《金唱片奖》指挥特别奖。 彭修文先生出版的音乐作品有:板胡独奏《大姑娘美》、民间音乐《紫竹调》、广东音乐《凯旋》、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伟大的北京》、《丰收锣鼓》、《乱云飞》、二胡与乐队《二泉映月》、二胡协奏曲《不屈的苏武》等。他指挥录制的音像制品近百种。其中以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的《春江花月夜》、《金蛇狂舞》、《彩云追月》,日本EMI公司的《将军令》、《图画展览会》,荷兰宝丽金公司的《赛龙夺锦》,台湾福茂唱片公司的《十二月》,香港BMG有限公司的《舞台巨人》等专辑传播影响最为广泛。
彭修文先生作为中国民族音乐活动家和其他知名专家一起,于1986年创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并被推选为会长。学会成立十年来,他尽管工作繁忙,体弱多病,但仍以极大的热情组织领导学会工作,为团结民乐同仁,推动民乐发展,组织了一系列重要活动,他亲自指挥千人《中华大乐》演奏,组织了多次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95国际中国民族器乐独奏大赛等活动。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学会已从最初四十多人发展到包括中国内地、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美国会员在内的近两千名会员的大型民间社会团体。
彭修文先生十分重视青少年一代音乐启蒙和艺术教育,在他仅有的休息日子里,他还热情参加对大中小学民族乐队的辅导工作,为少年儿童创作歌曲数十首;鉴于彭修文先生高深的艺术造诣和突出贡献,198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指挥,1985年被任命为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指导,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彭修文先生的一生,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奋斗不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生活俭朴,淡泊名利,他所追求的惟有中国民族音乐的繁荣和发展,他冥思苦想和日夜操劳的就是要“为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病魔缠身,他始终初衷不改。
十年浩劫中,他受到冲击,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中,他编创了《我爱北京天安门》、《伟大的北京》、《丰收锣鼓》、《乱云飞》等作品,表达了他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为处境艰难的中国民族音乐闯出了一条生路。
1996年8月,他因肝病住院,医生禁止他工作,出于艺术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仍在构思为香港九七回归祖国谱写新的乐章。出院后不久,他拖着虚弱多病的身体,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毅力投入到创作当中,几次因病情发作而搁笔,但他强忍病痛,终于在他逝世的前九天,完成了他最后一部作品《揭天鼓吹——香港节日序曲》,他在题示中写道:“为香港1997回归祖国而作。这个作品,酝酿到写谱,为时甚久。从八月初开始酝酿,考虑素材,八月二十一日因肝病住院,十月上旬即进入写草稿阶段,由于几度闹病,总谱直至今日(十二月十九日十八时)开始脱稿。总算了却一桩大心事。仅以此祝贺香港回归,愿祖国繁荣昌盛,吉祥之光普照大地。”
为香港回归祖国谱写新的乐章,他耗尽了最后的心血。1996年12月26日深夜他被送到医院抢救,时而昏迷,时而清醒。但就在他瞬间清醒的时候,他不谈个人,不谈家事,关心的仍然是民族音乐的发展。
看到他呕心沥血谱写的最后乐章,读完他沁人肺腑的题示,听到他弥留之际的感人话语,人们不禁潸然泪下,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一个满怀爱国激情,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奋斗终身的艺术大师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拨浪鼓,古称鞉鼓。藏、纳西、蒙古、 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达克、绕鲁、热巴穷格...
从木料上说,上上品当然是高密度的红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乌木、鸡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