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修文(1931.2.7-1996.12.28),中国当代杰出的民族音乐大师、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队创始人之一、成就卓著的指挥家作曲家。1931年2月7日生于湖北省武汉市;五岁丧父,生活靠外祖父供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外祖父一家逃难到四川。
从小耳濡目染
由于父辈的爱好,自幼耳濡目染民族乐器,深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7岁从叔父学胡琴,后从刘泽隆、何轶群先生学习琵琶和小提琴,1944年就读四川江津国立九中,师从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瞿安华先生。1946年在重庆求精商业专科学校求学期间,参加当地广播电台国乐团的演奏活动,1950年进入重庆西南人民广播电台任文艺组编辑,开始接触世界诸多音乐大师的经典作品,同时刻苦研读大量音乐专著,正式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
踏上艰辛艺术道路
1952年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他从此踏上了探索、实践、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艰辛的艺术道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导下,逐步成为中国当代杰出的民族音乐大师。
1953年4月,彭修文先生应调参加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创建工作。在广播民族乐团首任团长张晋德的倡导下,彭修文先生首先抓乐队编制和乐器改革。在吸收前人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弓弦、弹拨、吹管、打击四个声部组合的中国现代民族乐队编制的构想,使民族管弦乐队进一步扩大音域,增加音量、提高音质,并以此为指导思想首创了新中国第一支新型的专业民族管弦乐队——中国广播民族乐团。
1954年12月开始,他任该团责任指挥,此后又任副团长、团长、艺术指导、首席指挥,他为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队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这一贡献被民乐界所公认,并为许多海内外民乐团体所效仿。
积极改革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倡导和推动乐器改革。并被国家文化部聘任为中国民族乐器改革专家组组长。在他的推动下,广播民族乐团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并获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许多乐器改革成果被海内外民乐界广泛推广和应用。
拨浪鼓,古称鞉鼓。藏、纳西、蒙古、 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达克、绕鲁、热巴穷格...
从木料上说,上上品当然是高密度的红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乌木、鸡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