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前后,吕文成在上海就蜚声乐坛。这个时期,吕文成把大量自弹自唱的作品录制成唱片,大范围发行,他设计的“新腔”,为粤剧清唱打开了一条新路子,从而广泛流行,更催生了上海、香港、广州等大城市的粤乐创作热潮。另外,那个年代的精武会在巡回武术表演时,很多时候会加插粤乐,于是,北京、天津、武汉等地也 涌现出一批粤乐的听众。吕文成殚精竭虑创作和灌录了大量广东音乐唱片,为粤乐的流行推波助澜,吕文成的影响力大面积展现。当时的名记黎紫君这样写道:“二十年代他(吕文成)在上海音乐社个人表演扬琴独奏《梅花三弄》、《小桃红》两阕,听众们如痴如醉,为广东人在异地吐气扬眉,尤其对广东音乐的演奏佳妙得到 知音人士优良评价,至今传诵不衰……除以扬琴独奏《柳娘三醉》之外,都以异军突起姿态。二胡独奏《双声恨》、《昭君怨》一曲将终,掌声响彻全场。”
1925 年,香港钟声慈善社请吕文成到香港参加义演以赈东江灾民,吕文成当日乘邮船赴港,香港各界人士派出三艘汽艇出港迎接,沿途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十分热闹。而香港华商会还出面为吕文成举行盛大欢迎宴会,据说隆重程度丝毫不亚于女皇访港。吕文成在那个年代的受宠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吕文成在圈内名气大增,而上述各类音乐的熏陶,更成为他进行全新创作的灵感和源泉。
从广东中山的一个小村庄出发,一脚踏进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吕文成动荡而艰辛的生命旅程,为他音乐人生写下了注脚。广东,是他粤乐梦想的发源地,而上海,则让勤奋的他圆了自己的这个梦,并因此收获了之前从未设想过的名气。
定居香港创制高胡 “二胡博士”声名在外
1932年,中国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为远离日本人,吕文成告别上海定居香港,开始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唱片灌制、音乐创作生涯。在这一时期,他首创了“高胡”,令广东音乐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吕文成的音乐人生,在香港大放异彩。
20世纪30年代,作为演奏家的吕文成做了一次大胆的改革,因为经常演奏二胡而发现该乐器音域太窄从而限制了乐曲的表现力,而小提琴宽广的音域则令他相当沉醉。于是,他将小提琴移把奏高音的技巧移到二胡上,这样,二胡的音域迅速拓宽,如同伸长了的脖子,发出高出一大截的声音,令吕文成大喜过望。
这次创新,大大增强了他的自信心,随后他又继续研究,发现二胡筒放在大腿根部演奏时换把不太方便,于是,他试着采用两腿夹琴筒的演奏方法,没有想到原本中音的二胡,竟然在音质上突然变得既高又柔和了,这一发现,让吕文成开心得不得了。他又大胆地将二胡的外弦换上小提琴的钢丝E弦,没有想到,一拉,发出的声音连他自己都感觉到震惊了,因为钢丝弦声音明快而有韧度,高音响亮且带金属的铿锵味,十分清晰地展示高音区的明亮高亢。接着,他再将原二胡的定弦提高了四度,效果比以往更为明显和强烈,这一改动,超乎想象地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怀着兴奋的心情,吕文成带着他的“高音二胡”参加“五架头”乐队,试奏一曲易剑泉的《鸟投林》,在高把位处模仿鸟叫,栩栩如生,妙不可言。大获成功后,听众把他称为“二胡博士”、“二胡王”。1949年前后,吕文成创造的“高音二胡”被正式定名为“高胡”。
高胡的创制,让广东音乐的乐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旧曲一般在一个八度或多一两个音节内作曲,但使用了高胡之后,旋律可伸展到两个八度而一气呵成,音色、音量和音域等方面作了很大的改进,而吕文成还运用了二、三把位走指法和独特的滑指法,从而使音乐作品更加动人。正因为吕文成的这一创举,高胡成为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促进了广东音乐演奏形式的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