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音乐剧本身不仅具有包容共生的特点,它在融合各种文化的过程中,还显见出了具有时代性的特质。通常而言,竞技文化在由各种文化因素形成的文化竞技中,往往又会形成一种文化的潮流,它其实体现着一种时代的发展趋势。换句话说,文化的竞技又体现着社会经济和文化自身的发展趋势。音乐剧之所以可以兴盛起来,也正是它自身具有着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特性。
音乐剧在形成之初,是以当时英国社会崇尚的爵士音乐作为音乐剧的首选,而一旦进入了美国本土,又很快与黑人社会流行的摇滚乐同舟共济了。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由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换,爵士乐、爵士舞或摇滚乐在形式上的放荡不羁,和在道德上的反传统,正迎合了当时一大批美国青年的心理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剧更是吸收了各种具有时尚前沿风格的流行音乐和流行舞蹈。在《猫》中,可以说是将舞台的舞美、灯光、服装等现代艺术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音乐剧的这种发展,始终与社会前行的脉搏一致跳动,与时代的潮流相吻合,成为音乐剧文化特质的重要表现形式。
音乐剧具有的时代性文化特质,不仅表现在音乐剧的主题和内容,为社会所广泛关注,而且它所表现的现实生活、情感倾向,把现实中人们的情感宣泄作为关注的焦点,就其艺术手段和方法的使用而言,更体现了音乐剧的时代性特点。
可以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繁荣,艺术家已不再会回到古代乐工的队伍中去了。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已成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体现了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更是文化自身在社会竞争中发展壮大的结果。
音乐剧出现的初期,完全附着在其它的艺术手段和艺术形式上,属于一种艺术理想的探索性活动。在文化相互竞技的过程中,它逐渐被观众认可,首先是以一种独立艺术的形式存在,与其它艺术形式和手段获得了平等发展的机会。
音乐剧继而以本身具有的把握时代特性的文化特质,适应和调动了工业时代观众的欣赏口味。它的外在形式,最突出的特征表现为集音乐、舞蹈、舞美、灯光、服装等于一体,融声、光、电等手段于一炉,因而,得以全方位占据和统领观众的感官系统,极尽艺术的张扬之能事,给观众以强烈的感官冲击,从而凸显出艺术自身的表现魅力。就舞台艺术手段的多样性而言,音乐剧又与时俱进,不回避民族、地域等文化形态,只要有利于现时代观众的审美需要,就不问来者是谁,而汇聚起多元的文化,以多元文化元素的有机组合,“迎合了人们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审美情趣”。这种汇聚、多种审美情趣的特性,使其在本质上虽然已是各种审美情趣妥协的产物,却能够聚合起新的时代元素。
而强势文化,不仅可以影响一个地区、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和习俗,还能够影响那里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态势。就像唐朝对朝鲜、日本和越南的影响,在日本,其文字服装、建筑以及生活习惯,都还保留了许多唐朝的社会文化特征;越南无论在生活习惯还是民俗风情上,都还受着我国西南少数民族风情民俗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的改变,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和深远的。无论什么社会或哪个历史时期,一些不同的艺术形式,也都会因为受到强势文化的影响,或顺应了某种强势文化而获得生存和发展。
音乐剧从其在英国本土的命运和在美国的发展来看,已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在本土文化竞争中,由于英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主流文化的根基深厚,音乐剧并没有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而在竞技中偃旗息鼓了。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它的发展却成为后起之秀,演了一场非主流的外来移植文化发展成为主流文化的精彩篇章。音乐剧也如同强势文化,其艺术形式在全世界产生影响,得以传播和发扬,成为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人类的重要文化行为和文化现象。
音乐剧在文化竞技中的胜出,对外表现出的一种文化对其它文化的强大影响力,正体现了文化竞技自身所产生的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价值。
3“当代世界的音乐剧文化,就其社会背景而言是发达国家工业化、都市化乃至资本化进程的产物。”音乐剧的兴盛,不仅因其自身所具有的共生性、时代性特点,使其具有了文化竞技的优势,而得以发扬光大;音乐剧与商业的结合,而构成的一种文化工业,更增强了它的文化竞争实力。
事实上,音乐剧与工业结合,显示出的正是竞技文化在工业社会下的一种趋势。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交通、通讯和传媒手段的改善,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比如,剧院演唱会是最早也是最原始的艺术形式,那时人们只能到剧院现场观看演出;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不断成熟,歌唱家的演唱可以传播到异地;由于录音技术的发明,歌唱家的歌声和演唱会可以被保留下来或被复制;20世纪70年代末,卡式录音机的制作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90年代,激光技术与数字技术被成功地应用于信息传播领域;尤其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包括歌唱艺术品的制作和传播都可以使用工业手段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