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力的发展
耐力是指吹奏肌肉在吹奏状态下的持久力。根据肌肉的张力和气流冲力抵消原理,高音区的肌肉张力应该是很大的,而要得到持久的、富有弹性的、可控制的肌肉张力,必须经过科学合理的练习。在这里,除了前面所论述的各类基本功练习——长音、基础音、各种连音练习尤其是大音程的连音练习如五度、六度、八度、十度等是增强耐力的最佳途径,也是见效最快的方法外,还有以下一些方法可以借鉴。
发展耐力的另一个办法就是在音乐中发展,即反复吹奏力所能及的练习曲和作品,而不使号嘴离开嘴唇。这样做的好处是,对于力所能及的练习曲和作品,吹奏者没有过多的视奏、音高、音准、技巧上的负担和心理负担,因为有旋律的支持,会使吹奏者的精神感到愉悦,身体肌肉从而达到松弛的演奏状态,在不知不觉中,达到增强耐力的目的。
除了发展耐力的方法以外,节省使用耐力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开源和节流,都可以产生富裕,然而,怎样才能节省耐力呢?
我们知道,音乐的旋律发展不尽在高音区徘徊,各个音区都会有所表现,当音乐出现在低音区时,演奏者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使用很松弛的吹奏状态去完成,是前面在高音区的张力达到缓解,以便在下一次的高音区的吹奏中有所准备。
乐曲是由乐段、乐句构成的,乐段间的休息自不必说,而乐句间的换气过程,则是一次很好的休整机会。吹奏者可以在每一次换气的一瞬间,很快地把紧张的肌肉恢复到完全松弛的状态,得到一次短暂而有效的休息,从而节约了肌肉的张力,达到节省耐力的目的。当然,所有这些,都需要经过很好的练习才能获得。
由此可见,耐力的发展既有开发的办法,又有节约的办法,二者结合起来应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耐力问题一定会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并得到彻底的解决。
吹奏中的歌唱性
歌唱艺术是利用气息使人的声带振动,通过胸腔、咽腔、头腔的共鸣而发出优美动听的乐音,从而完成音乐旋律的表现的一种形式。
歌唱所发出的高低不同的声音,就是由不同的气息状态和口腔状态来调节控制的。
与歌唱不同的是,小号吹奏者的发音体是嘴唇、号嘴和号体,如果把歌唱意识和吹奏意识分割开来,单纯地去完成小号的吹奏,所达到的效果是片面的和不尽人意的。
如果吹奏者在演奏中没有音高概念,无意识地为完成吹奏而发音,所获得的只是一个不准确的、不到位的声音,而吹奏者如果有意识地使用准确的音准概念去吹奏,即在吹奏中心理默唱,则会获得准确、优美、动人的音乐。这就是我们经常见到有些演奏者演奏得优美动听,准确到位,而有些吹奏者尽管技术很好但所演奏音乐却音不准、声音不到位、音乐不感人的原因。
由此可见,如果吹奏者也像歌唱者那样,应用不同的口腔歌唱状态和内心的歌唱状态去演奏小号,小号也一定能“唱出”优美动听、深入人心的乐曲来。所不同的是,歌唱者的振动体和共鸣体是声带和腔体,而小号演奏者的振动体和共鸣体是嘴唇和号体,但两者所达到的目标是一样的,那就是——歌唱——用身体歌唱(声乐),或用身体和号体歌唱(小号)。
关于口腔变化对吹奏的影响,在《口腔状态对小号演奏的影响》一文里有论述,读者可以参阅。
为了使小号演奏达到歌唱的目的,我们可以借鉴声乐的一些练习曲作为小号的练习曲,并模仿歌唱者的状态去练习,有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向歌唱者学习有关的技术、技巧,并在小号演奏中很好地加以应用,以使我们用小号也能够进行完美的“歌唱”。关于歌唱发声练习,我们可以参考“孔空”的声乐发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