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训练中的个性差异
根据民族声乐系学生的身体素质条件,构建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 来提高民族声乐专业学生人才的综合素质,是确定民族声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舞蹈是民族声乐专业整体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部分,而不是单一舞蹈形体训练的技术教育。因此,在构建自己的民族声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利用舞蹈艺术的技能,展示个人才华,加强实践面向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民族声乐系学生的现状,在舞蹈形体训练共性的基础上,从内容结构上,对不同条件的学生开设不同风格、特点的训练组合,为课堂教学营造一个富有感情和个性的教学氛围,适合每一个学生对各个民族不同风格的需求和学习,起到歌与舞结合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尊重学生的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尤其在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这一环节中,以各种形式强化学生在民族声乐领域中体会舞对歌所起到的作用。如对喜欢东北秧歌的同学,可酌情编一些二人转的组合,鼓励学生慠动作时,随着乐将感感情融入动作和表现当中。而对喜欢并适合表现蒙族、维族、藏族等少数民族歌舞的学生、可适当编一些适合于表现蒙族、维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舞蹈的训练组合,尽量做到歌、舞协调与默契。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在舞蹈形体训练共性基础上,充分张扬个性,基本上做到使学生们都能欣赏它,喜爱它,并能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完善学生们的知识结构,从而在走向社会后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并能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因此,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用同一种模式培养学生。
通过作品赏析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舞蹈艺术史集多元文化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它结合了音乐、诗歌、戏剧、美术、杂技等而逐渐成为独立的艺术。每一部舞蹈作品都不是简单的肢体语言的堆积,而是深刻地反映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在人们展示舞蹈肢体语言艺术魅力的同时,需要更深层次地展示文艺作品不同时代的气息以及丰富的人间情感喧泄。依据民族声乐系学生的特点开设舞蹈作品赏析课,可以使学生在了解舞蹈特点的同时充分领略舞蹈艺术的魅力。
音乐作为舞蹈的灵魂,其作用并非是一般性的配合舞蹈动作。曾有人指出:音乐是"听得见"的舞蹈,舞蹈是上"看得见"的音乐。两者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唇齿相依的关系。因此,面向民族声乐的学生们开设舞蹈(剧)作品赏析课就显现出了它的重要性。
首先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 为舞蹈形体训练课堂营造一个富有情感个性情景的教学环境的同时,将舞蹈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通过课件进行简要概述,并结合课堂授课内容在赏析课中对学生进行点评。还可以结合每堂课的具体授课内容,有针对性的对舞蹈作品进行欣赏,其目的是更好的理解作品内涵和动作风格。其实这种参与的本身就是对这节课程的训练内容、特点、风格加以较好的理解。也是对舞蹈艺术欣赏的一种体验,更是提高学生学习舞蹈兴趣的重要教学手段。
总之,民族声乐文化群体的舞蹈形体训练质量的提髙,还在于舞蹈教学内容的更新,使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完全是为民族声乐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设定的。因此,一切教育的模式应贯穿于舞蹈教学之中。虽然舞蹈教学在民族声乐系中是一个附属地位,但是,如何将附属位置有机的配合主干课的教育,使之相互浸透、启发和引导,使学生从本身的自然形态提升到理性的舞蹈状态,并从中获得能动性的思维方式,提髙学生歌舞的学习兴趣,完善舞蹈形体训练结构,为以后迈向社会,充分发挥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为适应社会需求,积极探索出适合这一层面的舞蹈教育方法和途径,对提髙民族声乐文化群体的舞蹈形体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编辑/石磊)
第五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