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敏
(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副教授)
内容摘要: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做好民族声乐学生的形体训练教学工作,采取多元化训练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舞蹈专业知识,打好形体训练的基础。本文从形体训练的多元化、训练中的个性差异、赏析学生欣赏能力进行阐释。
关键词:民族声乐、形体训练、教学研究
中国民族声乐的表演形式,除一般的独唱、齐唱、重唱、对唱、合唱外,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唱、说唱、歌舞和新歌剧等。这一类的表现形式是综合音乐、舞蹈、诗歌等做为艺术手段,以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呈现。因此,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如中国汉族民间舞蹈花灯、采茶灯、打花鼓、打莲湘、唱春牛,二人转,藏族的旋子舞;蒙古族的安代舞等均属歌舞一类。然而,对于从事民族声乐专业的艺术群体,如何将舞蹈特有的艺术形式,加以理解和接受,真正感悟到自古以来歌、舞是不可分割的姊妹艺术,是学好舞蹈形体训练的思想基础。做为舞蹈教员,从中探索出适合这一文化群体特征的教育方法和途径,达到良好的普及效果和目的是教学的关键。
舞蹈形体训练中的多元化
民族声乐系的学生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舞蹈基本功训练,缺乏舞蹈基础,他(她)们往往理解能力较好,求知欲望强烈,但是由于自身柔韧性、灵活性较差。因此,考虑到在舞蹈形体训练中避免造成学习太难和不必要的身体伤害,以及造成无法承受的印象,所以在制定教学方案时,首先考虑到尽量缩小基本功训练中的软度和开度的训练。适当简化基本功训练中技巧难度动作,注重强调基本形态,身体协调性和呼吸的运用,以及情感表现和舞蹈意识的训练,待学生对舞蹈形体训练有所初步了解之后,进而采取多元化的训练方法。
所谓多元化的训练方法,是指突破单一性的传统教学模式,体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如结合民族声乐的教学特点,重点进入汉族、蒙族、维族、藏族、朝族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民间舞蹈组合,并适当加进(具有代表性的)外国民间舞蹈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们理解舞蹈艺术与自己本专业是密切相关的姊妹艺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注重舞蹈过程中的重心、呼吸、表现,进而要将舞蹈形式训练中的状态和舞蹈感觉结合起来,加强风格,规范以及动作的表现力。并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人或多人组织在一起,通过一首优美的歌曲(或每组选一首歌曲),在课堂里体现以边演边唱边舞蹈的形式,让同学们参与、点评,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民族声乐系学生中广泛开设舞蹈形体功训练,不仅使学生在参与中领略到舞蹈艺术美,更能感悟中华民族歌、舞的艺术魅力。与此同时,使学生们增强了自我认知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舞蹈形体训练课中,学生通过典型动作和类似的训练组合中,寻找动作规律,逐渐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学生们按所积累的经验将所编歌舞进行完美组合,然后进行示范和讲解创编意图,进而提髙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各项活动中,不仅能自唱、自编、自演,还能指导和组织他人进行表演,使之舞蹈形体功训练多元化的教学目的得以较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