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滩畔,年近古稀的河曲民歌传承人贾德义孑然孤坐,蓬发花白。他双目微合,睥睨秋波,抖起怀里的四弦琴,喉咽一紧,啭呖呖引出一曲结着黄土圪垯味的古老情歌。
“想亲亲想得我手腕腕软,拿起个筷子我端不起个碗。想亲亲想得我心花花乱,煮饺子下了一锅山药蛋。”贾德义用一曲曲哀婉而炽烈的恋歌,挽救一个日渐衰亡的传统。
过去46年间,贾德义一头扎在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黄河中游地区,采集、整理和创作了百余首河曲民歌二人台曲目,协助拍摄40余部民俗影视作品,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曲二人台代表性传承人”。
二人台传唱于中国北方的黄河岸边、长城内外,是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小戏,曲牌成型已有300年历史,多表现农家的悲欢离合,取材现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出生在“音乐世家”的贾德义注定与二人台结缘。他的父辈靠在十里八乡的红白喜事上吹拉弹唱赚生活。在悠久的农耕时代,这一歌唱技艺正是以子袭父业的方式代代相承。
可年青一代的中国农民或外出上学,或进城打工,大都选择了现代的生活方式,靠口耳相传的二人台艺术也因此迅速衰萎。
贾父原不打算让贾德义从事这一被认为辛劳、微贱的活计。“念书的时候,咱不守规矩,各门功课都不咋爱见,一放学就吹笛子、唱曲子,在父亲的管教下,才补起功课,勉强考上了师范学校学习音乐”。
如今眼睁睁看着鲜活的“上古希音”传承艰难,焦灼不安的贾德义意识到,在师范学校打下的音乐理论功底可以派上大用场。
“保护老艺人是第一位的,这是活的传统。可老艺人越来越稀罕了,想抢救二人台,就得系统地加工整理,辨别源流,以传后世。”贾德义说。
脸颊黝黑透红的他和已故的“西部歌王”王洛宾有几分神似。在外人眼中,贾德义性情有点儿叛逆。他在近300年历史的老宅中著书立说,执意不肯搬出。
院落垣壁破坏,秋草杂横,但就在这里贾德义整理了散落在民间的浩如烟海的小调,出版了《河曲二人台》《西部风情歌》等8部文献性著作,成为二人台研究“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