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我们现在没有这种补贴?
陈其钢:我可以说,现在是国家大剧院在替有关部门去完善没做到的地方,本来应该是国家出钱、建立制度、建立委员会筛选作品。剧院自己从演出经费中去拨出费用,或者拿出场地,跟国外的乐团谈条件。(据国家大剧院工作人员介绍,剧院整个项目的投入在150万元左右。)
目前的情况是,每演一个作品,大剧院补贴这个团两三万元钱,另外还有大量的工作,请国际评委、工作人员、整理文献、拷贝……可以说这是一个不见底的投入,几乎没什么回报。
东方早报:展演票房不好吗?
陈其钢:怎么可能会有票房?
东方早报:那如果遇到非常好的作品,也是一种回报吧。
陈其钢:现在,我们习惯了一做什么事就要求“出精品”,哪有那么多精品?如今的青年作曲家计划,是给年轻人机会和希望,而不是去要求杰作,怎么能要求一个从来没有经验甚至都没有听到过自己作品的人出“精品”?
维护“先锋”是一种“倒退”
东方早报:那这次的委约创作有没有什么风格上的偏向性?
陈其钢:风格应该建立在作曲家自己身上,你自己能够认同自己,去追求你所感动的东西就够了。
东方早报:剧院方面肯定希望收获更多观众易于接受的作品吧?
陈其钢:这个,我只能说,还是取决于作曲家要怎样承担责任。如果有胆量,就可以遵循自己的标准。但大多数作曲家很难做到。不过,所有有出息的作曲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做的。
而且,正是因为作曲家有专业优势和局限性,所以我们的评委中还包括了指挥家和演奏家。这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评判一部作品,看演奏者是否有兴趣去诠释。否则作品永远是在学院派的象牙塔中。我个人更看重作品的创意和诚意。
东方早报:你看重“创意”,是否意味着赞同西方先锋音乐将“探索”置于听众的听觉感受之前的做法?
陈其钢:所谓“探索”、“先锋”已经是音乐学院的教科书了。现在还把上世纪50年代的那一套标准叫做“探索”,50年还没探索完?当时形成了的“先锋派”的写作方法,今天已经是一种“经典”的写作方法。全世界的音乐学院都面临这个问题,以“先锋派”、“现代音乐”为旗帜的那帮人,占据了学术领域的最高点,学院派们共同维护一种利益集团,好像反对先锋,就是反对革命。举着这面大旗,就可以向政府要钱。
东方早报:怎么理解现代音乐?
陈其钢:“先锋”音乐现在已经处于“防卫阶段”。它曾经是革命的、先进势力,但我认为现在恰恰相反,它是一种“倒退”,是“保守势力”。虽然如今观众对现代音乐并不买账,但在系统内部,他们听不到批评,并建立了一个小圈子相互支持、理解,有共同的目标和共同利益。在今天的欧洲,学院派还是最有钱最有势力的。当然他们也希望年轻人能够传承他们,按照他们的路走。如果我现在是音乐学院教授,当然也会希望年轻人扛起这面“防卫”大旗,而不是过了几十年,说其实什么都不是。这毕竟太可怕了。(东方早报/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