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昆还希望,下届赛事能吸引更多港澳台选手、海外华人华侨甚至是外国人的加入。
看重非职业和儿童
学生、农民、机关干部、待业者……由于选手背景的多元性,非职业组的赛事更受老百姓的关注,许多热门选手走红网络,成为话题人物。郎昆也很看重大赛中的非职业组部分,他正考虑是否要将非职业组的比赛时间拉长。郎昆说:“职业组的选手相对学院化,比较重视炫技,在贴近性上差一些。”
在郎昆眼中,可与非职业组等量齐观的是儿童组。郎昆大胆地设想,今后是不是可以降低儿童组的参赛年龄并拉长比赛周期,“现在我们看到的儿童组选手,大部分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的附中。要考上这两个学校,基本上都已经接近专业了。所以我想降低这个组别的年龄,而后让音乐学院附中的选手单独去比。因为社区的孩子和音乐学院附中附小的孩子一起去比赛,确实不公平”。
至于儿童组的年龄跨度,郎昆还在思考中。他以全球大热的《意大利儿童歌曲大赛》为例,该赛事分为儿童组和少年组,少年组都在10岁上下,儿童组5-7岁,“有了这个限定,儿童组就变得特别好看。我们现在的儿童组年龄都偏大,其实,儿童里面差1岁,技艺就差好多。至于年龄怎么限定,下届再做合理论证”。
才艺展示令人为难
本届比赛的选手才艺展示环节,成为网上热议的一个焦点。赞成者认为它可以让选手更立体,反对者则主张真正优秀的选手应该术业有专攻。对此,郎昆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才艺能体现一个人多方面的技能;另一方面,明明是搞民乐的,唱个流行歌或者跳个很不专业的舞,显得有些凑数”。郎昆也在思索才艺展现是不是一个最好的比赛方式。
郎昆更忧虑的是选手的专业技艺,他在苦苦权衡如何能让参赛曲目既有专业性又贴近受众。他说:“拿二胡来讲,选手的参演作品基本是第一狂想曲、第二狂想曲、第三狂想曲,离受众有很大的距离。又不能让选手都去拉《赛马》与《二泉映月》,这是应该考虑的问题。”
比赛落幕后,优秀选手的发展被郎昆视为己任。他说,央视音乐频道节目《风华国乐》为优秀选手提供了一个展现的舞台。
少数民族乐器是宝
目前,参赛乐器在分类上,基本按照打击、弹拨、拉弦、吹奏的布局。郎昆意识到,这样的分类在合理性上应该更加细细斟酌,“比如弹拨类就囊括琵琶、阮、箜篌,单是箜篌和琵琶的差异就很大。再比如说,传统的组合与非传统的组合差别到底有多大,难道只是有无电声的区别吗?站着和坐着的区别吗?”
既然话题谈到分类,郎昆不由得遗憾本届比赛打击乐器部分太弱,“这届打击乐特别少。由于打击乐的难度特别大,很多观众只是觉得热闹,不知道打击乐器的力度、气息和控制、变化是很严格的。此外,吹奏部分也有点弱,比如唢呐、笛子和箫等,今年都比以往少”。
少数民族器乐以其难得一见的真容和优美的音色,成为比赛的一大亮点。郎昆也在考虑怎么让这些民族瑰宝更好地在演播室的环境里呈现,“像冬不拉、马头琴、芦笙到底怎么赛,如果单独分类比较繁杂,而与其他乐器混合在一起又显得不搭”。
遗憾错过杰伦力宏
本届赛事的另一大看点在于星光熠熠的评委阵容,冯晓泉、曾格格、袁惟仁、伍洲彤等人气评委的民乐演奏甚至盖过了选手的风头。对此,郎昆还心存遗憾,“本来还要邀请周杰伦和王力宏,周杰伦很会弹古筝,王力宏的二胡也拉得很出色,由于比赛赛程调整,导致档期冲突,最终没能来成”。
央视民乐大赛的收视率一路走高,但是郎昆依旧倍感压力。对于收视率,郎昆掺杂了“喜怒哀乐惊恐忧”的复杂情愫,一档节目的收视率、美誉度、影响力、公信力都在他承担的压力范畴之内。谈到眼下一些娱乐选秀节目唯收视率论,不断制造和炒作话题的现象,郎昆担忧地称:“很多卫视的黄金频道都在谈恋爱、找工作、推选杰出女性等,错是没有错,但是一个新闻从业者不要忘了向观众呈现当代优秀艺术作品的使命。”(京华时报/唐平)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