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于都县有一支由红军后人组成的长征源合唱团,他们能完整地演唱近1小时时长的《长征组歌》。国庆前夕,记者在该县电影院的舞台上见到了正在为国庆演出认真排练的部分团员。据团长袁尚贵介绍,合唱团成立于2010年11月16日,120余名团员来自县内各行各业70多个单位,有企事业单位职工、有私企老板,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红军后人”。因为于都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人民有着很深的长征情结,当时全县30多万人中有6.8万人参加了长征,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亲人踏上了长征路。
“参加合唱团,没有任何报酬,也没有特别的纪律规定,靠的全是一份执著的信念和满腔的热情。一般利用每周三晚上聚在一起排练,由于大部分团员没有学过声乐,练起来非常辛苦。但一次又一次的坚持,让我们终于能够完整演绎《长征组歌》。”回想起两年来的点点滴滴,合唱团艺术总监刘文力感慨颇多。他告诉记者,《长征组歌》里唯一提到的苏区县就是于都,这也是选择这首声乐套曲作为合唱团主打剧目的原因之一。
今年57岁的邱承岳,是于都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一名干部。合唱团刚成立,他和妻子就一起加入了。邱承岳笑称,参加合唱团后,夫妻俩的业余时间都被《长征组歌》吸引住了。有时待在家里,会为一个音符、一个动作认真“争执”一番,有时在外面散步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唱了起来。他告诉记者,为了提高节目质量,团员们自觉加班加点是常事。由于节目时长原因,为完整地排练一次,常常一站就是1个多小时,汗水湿透了衣背,腿脚站得发麻,也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
“90后”肖婷婷是团里年纪最小,却是最早的一批团员。从合唱团首演开始,每次演出,她场场不落。她很自豪地讲出一连串家族里参加红军长征的名单,并诚恳地告诉记者“每次演出,都能体验《长征组歌》带给自己的新震撼”。她告诉记者,合唱团的生活让她加深了对这一段革命历史的理解,对于她从事县博物馆讲解员的工作也非常有帮助,现在她经常用歌曲向参观群众讲解,讲解生动了,也增添了内涵。
“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去年6月30日,在庆祝党的90岁生日的晚会上,付出了半年多辛勤汗水的合唱团,终于以完整演绎《长征组歌》这一特殊方式向党的生日献礼。一首首发自肺腑的心曲,饱含着红军后代的深情,再次展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感动了现场的观众,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首战告捷,合唱团开始迈向长征沿线。去年11月,合唱团在红军突破长征第一道封锁线的信丰县演出,当地百姓扶老携幼争相观看。今年4月,应宁都县邀请,合唱团的嘹亮歌声又响彻梅江河畔。长征沿线百姓的无比热情,更加坚定了长征源合唱团的一个信念,那就是,沿着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一直唱下去,唱到遵义、唱到吴起、唱到会宁……让发自长征出发地人民深情的歌声响遍长征路,用红歌扬起“红飘带”,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江西日报/袁华)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