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中,就有“花儿”。“花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花儿”在汉、藏、回、土、东乡、撒拉等多个民族中流传,跨越四省区,在今天“花儿”已经家喻户晓走向了全国,“花儿”反映出这一地区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轨迹。
朱仲禄,被誉为“花儿”王,他的演唱风格独特,唱腔委婉高亢,情真意切,在“花儿”理论研究、“花儿”词曲创作、“花儿”传承教育等方面为中国民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花儿”与大西北的山山水水一同扎根在了这片土地,也扎根在中国民歌的沃土。重新聆听他的演唱录音,思绪万千,他热爱“花儿”,演唱“花儿”,研究“花儿”的艰辛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到这种民歌发展的历史缩影,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之一的“花儿”,我们不难发现“花儿”在中国民歌中的重要地位。
“花儿”的礼遇与“花儿”的传播
自1949年以后,“花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从此“花儿”走出了穷山僻壤,结束了几百年以来生在深山无人知的历史。据资料记载“1949年10月,刚成立的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特邀朱仲禄去电台进行“花儿”的演唱直播(那时的电台无录音设备),这是青海“花儿”产生几百年来,第一次由朱仲禄从穷乡僻壤的山沟野地里将它通过电波传向了四面八方。”1950年,“花儿”第一次进了北京城,在当年的国庆“各民族大团结联欢会”上,朱仲禄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向首都数万观众演唱了他创编的“花儿”《毛主席好比亲爹娘》等曲目,1952年秋天,“花儿”第一次走上了银幕,朱仲禄为电影《太阳照亮红石沟》配唱了三首“花儿”。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推出了一大批民间歌手,朱仲禄就是其中之一,获得优秀奖,还被邀请到中南海为中央领导演唱“花儿”,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1953年中国唱片社灌制出版了朱仲禄演唱的“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和宴席曲《尕老汉》。同年朱仲禄接受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吕骥的邀请,在中央音乐学院讲授“花儿”,“花儿”首次与高等学府的学子们见面并受到欢迎。
1954年,西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他编选的《“花儿”选》,这是一部普及、传播兼研究的综合性专著,共收入“花儿”唱词800余首,“花儿”曲令“花儿”唱词800余首,“花儿”曲令简谱60余首,8000余字论文《“花儿”介绍》。
朱仲禄先生所演唱的作品,具有音乐、文学和历史的广泛性,最具代表性的有《河州大令·上去高山望平川》、《保安令袖筒里筒的是千里眼》、《仓啷啷令雪白的鸽子》、《阿姐令远看黄河一条线》、《尕摩托送尕妹回娘家》、《索菲娅的心曲》、《新“花儿”用车拉》、《育花吟》、《爷爷孙子卖黄瓜》等上百首。1956年朱仲禄作词,作曲家吕冰编曲、舞蹈编导章民新共同创作和改编的抒情歌舞《“花儿”与少年》,音乐中凝聚了青海小调《蓝蓝桥会》等音乐元素, 1958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介绍这个歌舞的专著《“花儿”与少年》。从此《“花儿”与少年》的旋律成为东方音乐艺术之经典,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的又一张名片。
1962年朱仲禄接受上海声乐研究所的邀请,与林俊卿先生合作,进行了为期八个月民族唱法发声机制的研究。据统计,1953年-1981年朱仲禄先后受聘于中央音乐学院、西北艺术学院、中国声乐研究所等8所院校和科研单位,进行“花儿”教学和研究。朱仲禄先后将“花儿”传授与胡松华、董振厚、姜嘉锵、马俊、马文娥等。朱仲禄还不计报酬,不辞辛劳,无私地带出了马俊、张朵儿、索南孙斌等一批新一代“花儿”演唱家,使青海“花儿”的传播有了优秀的传承人。
朱仲禄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所热爱的“花儿”,他对中国民歌的传播和发展功不可没,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歌王,他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做一位忠实勤劳的“花丁”。
发现人才与保护人才
西北音乐家协会主席关鹤岩先生是第一个发现朱仲禄这位民间歌手的,从此把他带上了民歌演唱的专业道路,以至于几经周折才把他调入了西安人民歌舞剧团,一直到后来漫长的“花儿”演唱、创作、研究道路,由此关鹤岩、乔建中等成为朱仲禄先生的知己,也成为“花儿”的知己。“千里马常在,伯乐不常有”,随着时代的变迁涌现出一大批专家学者,步入“花儿”的研究领域,成为“花儿”的伯乐,我们的文化需要更多的伯乐,需要千千万万个朱仲禄,以人为本带出一条宽阔的文化道路,歌手在音乐的传承保护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苏平说:“我唱的“花儿”是打扮过的“花儿”,她出访了许多国家和地区,演唱的“花儿”受到各国各地区的欢迎。“花儿”离不开歌手,“花儿”离不开音乐创作人,“花儿”的文学创作离不开人,音乐制作离不开人等等,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人,人决定一切,所以应该把发现、培养、保护人才放在首位,非物质文化需要伯乐,需要智者的慧眼,需要高瞻远瞩的胸襟。
“当人凭其能力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他就必然要求社会给予应有的回报。这种回报是对人的能力和贡献的尊重和肯定,同样是以人为本的体现。由此,社会应尽力让每个人能各得其所,对每个人的能力和贡献给予应有的尊重。”在“花儿”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发展中应该积极建立激励机制,对我省“非遗”传承人中的优秀者和做出重大贡献者,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等,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和奖励,对在创作、研究领域辛勤耕耘者给与鼓励给与支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都是我们本土的耕耘者,对我们的文化有深厚的了解和感情,提高他们创作热情,提高创作技能,组织培训观摩学习,走出去请进来,我们走出去学习,把别人的成功经验留下来,人是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以科学的方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保护人才,遵循科学就是生产力,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