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挂衣钩的方向都要求统一
从演出当天下午排练开始,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的服装管理人员就开始忙碌——演出前,把每一幕要用的衣服、鞋帽等按人头——每个演员饰演的一个或几个角色送到化装间。演出过程中,工作人员还要“抢装”,在很短的时间内一对一地帮演员换衣服。很多衣服演员自己很难穿上,尤其是欧式古典服装,设计十分繁琐,裙子后面的拉锁,衣服的绑带、腰带等细节繁复,这也对工作人员提出较高要求:熟悉服装,且手脚麻利。
演出结束,这些衣服就被“军事化管理”——连挂衣钩的方向、衣服正反面的朝向都要求统一,钩尖朝里,衣服正面朝同一方向,标准化、统一化、规范化,是这里不成文的规矩。不仅挂衣要求规范,标注也有严格的要求——服装袋是统一的型号,使用统一的logo,标签是统一的格式,服装是哪个剧目哪个角色在第几幕的第几套衣服,是A组的还是B组的,都一目了然。即使是临时借调过来的工作人员,也能迅速按图索骥拿到想用的衣服。
演出服回收整理的时候有很多讲究。如果剧中像《运河谣》一样出现二三十个闸夫、水手都穿同样的服装,则几十套同样的服饰须集中存放,这样既便于取用,也便于清点数量。而有的剧目则需要一一收纳,比如歌剧《卡门》。卡门的服装每个人都不一样,无法根据角色归类统筹,而是根据演员分类,同一演员的几套服饰放在一起,按照人名做好标签。
从中午等待排练开始工作,一直到演出结束收拾到半夜12点才走,对于服装管理人员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他们不仅担负着服装的保存、维护,还要负责服装的修补。
“如果二轮演出换演员,试装时不合适就在舞台技术部修整,即便身材相差很多,我们也能想办法让他(她)穿上。”钟文娜回忆,有一次《图兰朵》演出,女主角从国外赶来时重新定做服装已经来不及,现有的服装她穿着有些瘦,于是舞台技术部的人员临时把裙子上的贴片每一片都重新排列,做得稀疏一些,穿上的效果就如量身定做一般。除了袍子拿来就能穿,这位女演员有两套衣服都是改制的。
“服装上的改动还好,最怕的是鞋不合适,一套适合角色的鞋往往要跑遍大半个北京城才能买到。随着剧目越来越多,国家大剧院自己储备的鞋也越来越全,基本上各个品类、各个号码的鞋都能找到。”钟文娜说。
加装了LED灯的 长裙险些出事
去年10月演出的国家大剧院版歌剧《灰姑娘》中,为呈现灰姑娘魔法变身的奇幻效果,法国服装设计师路易·德西雷在灰姑娘的羽片曳地长裙里加装了LED灯,玄色礼服里巧妙隐藏了一圈圈的LED灯线,通过一个缝制在腰间的按钮控制光亮,只要触动机关,礼服就会发出星星点点童话般梦幻的光。
这个让设计师引以为傲的设计,演出时却给舞台技术部的工作提出了不小的挑战。要提前检查衣服的灯亮不亮,线路是否完好,电池电量是否充足,电池不用时要及时卸下来。由于设计时考虑到礼服的重量不能太沉,电池和匝线都制作得较为轻巧,这就意味着工作人员还要掌握好开启开关的火候,“不能开得太早,否则就没电了”。
演出时,灰姑娘的演员要穿上这套礼服去换头饰,有一次演员穿上衣服的时候灯还能亮,换完头饰马上要上场了,却发现换头饰时LED灯的线路被演员坐断了,工作人员只好临时当起电工,重接线路,好在有惊无险。
260多个服装箱,4000多套演出服,这些家当存在的意义不止于演出专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艺术教育、推广普及类活动也经常需要这些服装“现身说法”。在对诸多服饰的迎来送往中,服装管理人员最大的心得便是——心中有数。惟有心中有数,才能在日常的收纳、整理、清点工作中从容不迫;惟有心中有数,才能在演员焦灼地寻找某件服饰的时候,底气十足地说:别担心,就在这里。(中国文化报/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