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不够大,衣服却越来越多,令许多人叫苦不迭。尽管各种收纳创意、收纳用品层出不穷,但服装的收纳仍然是小户型家居生活中最让人头疼的事情之一。而事实证明,家居生活的混乱与否和户型大小并无必然联系。那些有专门衣帽间的人,衣服也经常堆得凌乱不堪,常常为找不到某件衣服而苦恼。
拥有几十件、上百件衣服的普通家庭尚且如此,那么,拥有4000多套舞台服装的国家大剧院,又是怎么收纳、管理这些家当的呢?
如同饕餮之后必须得有人收拾狼藉的杯盘,一场华美的舞台飨宴之后,也必须得有专人打理这些愉悦并震撼了观众视觉的服装。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的服装管理人员便从事着这项看上去异常繁琐的工作。
在国家大剧院B3层,排列得整整齐齐的衣帽箱安静地伫立在走廊两旁,4000多套服装就诗意地栖居在这里。各式各样曾经怒放舞台的服装从这里来来往往,进入一个又一个轮回。
260多个箱子,整洁从头做起
从演出服来到国家大剧院开始,舞台技术部服装管理人员的工作即刻启动。服装一到,验明正身即被贴上与之匹配的标签,注明角色和幕数,每一套服装的内衣、衬衫、外套、帽子、腰带等统一放在一起,并详细登记。
服装管理的工作要求演出前就必须熟悉每一幕的每套服装,才能为随后的跟戏、收纳、管理打下基础。而演出前时间很紧张,有时候情况特殊,临近演出服装才送来,演员试完要马上上台,这对服装管理人员的后续工作提出很大考验。
国家大剧院为每一部鸿篇巨制都量身打造了琳琅满目的演出服,“每部剧目演完的第二天就要把内衣、衬衫、外套、袜子等舞台服装全部清洗干净、熨烫整齐、装袋、装箱。”从事舞台服装管理工作30多年的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服装主管钟文娜介绍,如同家居生活中衣物的管理一样,分类、分区是整理收纳这些数量庞大的舞台服装的第一步。
这些工作全部由舞台技术部负责服装管理的七八个工作人员完成,“国家大剧院配备了先进的清洗设备、洗衣机、烘干机。这些服装按照剧目整理,根据剧目规模和使用服装的多寡,一般每个剧目演完要清洗整理一到两天。”钟文娜说, 随着国家大剧院自制剧目数量的攀升,舞台技术部囤积的衣帽箱规模也越来越大,高1.8米、长1.2米、宽0.6米的箱子,目前已有260多个。普通的剧目用8至12个箱子就够了。今年10月刚进行完二轮演出的歌剧《运河谣》由于一人分饰多角,大部分演员要在台上换5套服饰,用了20个箱子。最夸张的是歌剧《卡门》,服饰足足装了40个箱子。《卡门》每一幕的服装都有大量佩饰,鞋帽、手套、腰带、袜子,光是款式和颜色就足以让人眼花缭乱,整理这些服饰,十分考验眼力和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