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报告让广大党员代表们备感振奋和鼓舞,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高瞻远瞩、内涵丰富、论述精辟,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好报告,集中了全党智慧,体现出了新时代的要求,反映了全国人民的良好愿望,对我国继往开来,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其中,报告的第六部分就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指出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走什么道路、坚持什么原则。报告为未来的文化发展描绘出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发展方向,给广大文化工作者以坚定信心和强大决心。
记者采访了参加十八大的文化界党员代表,记录下了他们在十八大开幕大会现场倾听总书记报告的感悟,以及他们结合自身经历对报告进行的认真思考。
增强文化创造活力 符合艺术发展规律
中央歌剧院院长俞峰: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体现了党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八大报告为文化发展绘制出了更高的目标,同时也指出了清晰的发展方向。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备感振奋,坚信经过十年的发展和建设,文化发展一定能实现大跨越。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在报告中被着重提及,这符合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规律,其中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与“双百”方针一脉相承。艺术创作需要这样的社会氛围,只有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艺术创作活力才能得以释放,进而实现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如今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下一步要通过解放思想,不断扫除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进一步增强艺术创作的活力。而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而言,创新同样重要,只有不断提高民族的创造力,才能够在世界上处于引领地位。
农村文化舞台很广阔
农村电影放映员马恭志:听了总书记的报告,我感到更加振奋了,十八大报告规划了国家发展的蓝图,今后我们国家一定会发展更科学、民主法制更健全、社会更和谐、文化更繁荣、环境更优美、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
我在农村放了24年电影,从扁担挑设备到用三轮摩托车运,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从小银幕到大银幕,这些年来我的经历也见证了文化事业的进步。来北京之前,我拍了一部微电影,把家乡这些年的巨变记录了下来。
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代表,我在感到无限光荣的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总书记在报告中说,要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这让我很受鼓舞,因为我这次带来的议案就是关于建设农村乡镇数字影院的。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改善,大家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农民也希望走进电影院,而不是冬天迎风冒雪、夏天挨叮被咬地露天看电影。
此外,我还希望国家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并在编制和待遇上予以考虑。因为有了这些“草根”文化工作者,农村的文化事业才能真正持续、有效地开展起来。
总书记在报告中说,要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我想农村电影放映就是我的舞台,我要利用好这个大舞台。十八大闭幕回到家乡后,我的首要任务就是逐村播放十八大会议视频,向乡亲们讲解、传达十八大精神。
公共图书馆大有可为
国家图书馆典藏阅览部主任王志庚:听了总书记的报告,我认识到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工作面临着新的历史形势和机遇。文化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任务更加艰巨;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更加明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增强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任务更加繁重;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迫切,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亟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