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老艺术家回忆,吉剧有过辉煌的历史,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戏剧大师王肯创作的《桃李梅》、《包公赔情》、《燕青卖线》等剧目曾经誉满全国,在北京演出轰动一时,吉林也因此获得“戏剧大省”之称。在吉林演出,城里剧场一票难求,演员们送戏下乡时,乡亲们夹道欢迎,还把自己舍不得吃的煮鸡蛋往演员兜里塞。
“吉剧要讲究,不要将就。”吉剧表演艺术家杨俊英激动地说。“如今,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舞台上出现了那么多精品剧目,重振吉剧雄风的时机已经到来。”
据杨柏森介绍,2011年,吉剧院创作排演的大型古装传奇吉剧《贵妃还乡》参加了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获得了剧目奖和最佳作曲奖;现实主义题材吉剧《鹿乡姐妹》在刚刚结束的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载誉归来,近日又获得吉林省“五个一工程”奖。近年来,吉剧不仅恢复了一批传统老剧目,而且推出了多部新创历史和现实题材的剧目以及小吉剧,在城乡百姓中赢得了广泛的市场。
“培根计划” 造就一批新人
在吉剧50余年历程中,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的第三代演员出现断层,而这也是吉剧处于低谷的一个原因。如今,吉林戏曲剧院找到了解决演员断层的办法——推出“培根计划”,力推第四代演员,培养一批年轻演员,树立一批典型演员,请回一批老演员,以老带新,让年轻演员挑大梁。
新版《桃李梅》的主演唐小凤只有18岁,现在还是学员,可是已经成为舞台新秀。一大批年轻演员挑起大梁,在舞台实践中锻炼成长。与此同时,许多退休的老演员被请回来再次登台,焕发了舞台青春,带回了许多经典的吉剧传统剧目。
吉林省文化厅副厅长苏威告诉记者,吉剧经历了深刻的蜕变与转型,日渐迸发出生机与活力。近年来,吉剧创作生机勃勃,思维活跃,剧目精品频出,不仅在赛场上揽金夺银,更重要的是成为了百姓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拉动百姓文化消费上走出了吉林自己的路子。(中国文化报/丁丽娜 李鸿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