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取观众普及传统文化
南方日报:这两年文化界掀起一股“昆曲热”,而同时“京剧比基尼选美”等新闻又引起争议,在您看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时,应如何把握分寸?
刘兰芳:这个问题可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昆曲是国家扶持、宣传造势以及演员们的不懈努力等多方面因素造就的,现在可说是“救活了”,但真想要普及还任重道远。还是以评书为例,评书历史悠久,在中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现在虽然听评书的人少了,但仍然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受众群,包括的士司机、农村群众等。全国500多家电台,超过一半仍在播出评书或广播小说类的节目。我的态度是不妨多尝试,积极争取观众,古书今说,旧书新说,以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发挥评书寓教于乐、警世劝善的功能,树新风、扬正气,服务于道德建设,引导文明风尚。
南方日报:此前中国文联曾提出以“爱国、为民、崇德、尚艺”为内容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公布《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您认为它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刘兰芳:这两者之间可说是一脉相承的,“爱国”是精神气节,“为民”是价值取向,“崇德”是基本操守,“尚艺”是职业追求。中国文艺界主张人品、艺品的和谐统一。艺术水平到达一定程度之后,比的就是修养和德行了,没有“德”,“艺”的提升也很有限。在价值观、审美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我仍然主张,艺术工作者应以“德艺双馨”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打好基本功,加强自我修养,不要因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丧失艺术工作者的原则和底线、迎合低俗趣味,要保持头脑清醒和艺术的良心。
广东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南方日报:您对广东文艺界、广东省文联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有什么评价?
刘兰芳: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文艺界一直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喜人的态势,无论是舞台精品还是文化产业,都走在全国前列,不愧是改革前沿,发展速度很快,可以说是后来居上。广东省文联的工作亮点频出,印象很深的有这么几点:一是从省、市、区到街道和社区都成立了各级文联组织,基层文联覆盖率达到98%,东莞32个街镇都成立了文联,这在全国都是很罕见的;二是积极承办了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曲艺“牡丹奖”等全国性的大型文艺活动,打造了“百歌颂中华”、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新世纪之星”艺术展演等知名文化品牌,戏曲、舞蹈、摄影、美术等各艺术门类异彩纷呈。在人才队伍培养、对外交流等方面也做得很出色。
当然印象最深的还是以粤曲和广东音乐为代表的广东民间曲艺,从红线女到黄少梅、梁玉嵘、陈玲玉、叶幼琪等,老中青四代艺术家人才辈出;在顺德,我亲身感受到了民间曲艺社“万家灯火万家弦”的兴旺发达,“广东曲艺无淡季”成为全国曲艺界的共识,特别是“送欢乐下基层”等惠民演出更是常年不断,真正做到了与民同乐。文艺大繁荣大发展归根结底是造福人民,以人为本,广东省文联有很多经验是值得总结和向全国推广的。(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