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党的十八大开幕当天,我正在浙江义乌出席中国曲艺传承论坛,和众多曲艺界同仁一起,观看了电视转播。党的十八大是一次广大文艺工作者盼望已久的盛会,作为从事曲艺工作50多年的老文艺工作者,我在聆听胡锦涛总书记报告时心情格外激动振奋,总体感受是报告实事求是,既充分肯定了过去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包括文化等方方面面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又客观地指出了不足,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落脚点是为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文化惠民”、“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既强调了文化事业的重要性,又包含了对文艺工作者的殷切要求与期望。报告中的精神实质,值得每一位文艺工作者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把总书记的要求落实到今后的创作实践当中。
传艺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南方日报:作为家喻户晓的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您对这些年来中国文化建设领域所取得的成绩有什么切身感受?
刘兰芳:感受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主要体现在文化体制改革上。全国各地包括广东,许多文艺院团通过体制改革,转型、改组为企业,实施公司化运营,在市场中“学会游泳”,激发了自身活力,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是政府主管部门加大了对公共文化设施、公益性文化项目的扶持,如文博单位免费开放,组织公益性广场文艺汇演,都是让老百姓得实惠。再比如传统曲艺实行传承人制度,由国家拨给经费,资助其教学、传承、研究和表演活动,让传承人像教授带研究生一样,手把手地把学生带出来,促使优秀民间文化薪火相传。
南方日报:说到传承人制度,您本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评书项目传承人之一,对于弘扬和发展传统曲艺,您有何具体心得体会?
刘兰芳:过去老艺人收徒弟是为了生存,老了靠徒弟赚钱来养活自己;现在有了传承人制度,传艺不再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些年像相声、地方戏曲、评书等传统民间曲艺受到的冲击很大,一方面要想方设法把这个艺术门类的精髓保留下来,另一方面必须推陈出新,适应时代新的审美需求。作为传承人,在努力提高技艺水平的同时,也要大胆创新。我现在每年还保持着大约100来场的演出,活跃在舞台一线,每年坚持创作、录制一部几十万字的新书,像现在正在山东卫视播出的《今古传奇》,就是关于谍战题材的,而且在评书表演里面融入了视频、音效等多媒体表现方式,丰富了表演内容,增强了对电视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