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章华琴向调腔2007级中专班学生授艺)
现年71岁的章华琴17岁进入浙江省新昌县调腔剧团,从学生到演员再到老师,退休后本来可以在家颐养天年,可她还是接受了单位的返聘,因为实在放不下新昌调腔。
为学好调腔而“忘掉越剧”
历史上,戏子被称为下九流,而在新昌,他们却得到了尊重。历代不仅有学者为其编曲,演出活动也十分频繁,明代《新昌县志·风俗》中记载:“正月望前,市人俱出钱做灯,又做戏文通宵达旦,至十六七才止。”说的就是当地人争看、争演新昌腔调的盛况。章华琴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戏曲之乡,虽然父亲是个军人,可也是个十足的戏迷,受其影响,她对戏曲也情有独钟。刚上小学时,老师问她长大想干什么,她不假思索地回答:“唱戏。”为了满足她的心愿,母亲给她买了一本越剧曲谱,她一直当宝贝,没事就会唱上几段。唱到兴头上,她就把床当戏台,把床单当戏服,有模有样地自娱自乐。
9岁那年,章华琴全家移居到新昌县的儒岙镇,也就在那时,她第一次看到新昌县调腔剧团的表演。然而,她与调腔的初识并未“一见钟情”,而依然沉迷于自己的越剧世界中。1957年,父亲为了使女儿的从艺之路有保障,带她去考县调腔剧团,可她对越剧的情结太深,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而是偷偷跑去学了两个月的越剧。
1958年,县调腔剧团在儒岙招学员,父亲替章华琴报了名,这次她欣然同意。“那时想着只要让我唱,唱什么都行。”章华琴说,没想到后来自己的一生都与调腔联系在了一起。
刚进入调腔剧团时,她总为突然改唱调腔的种种不适应苦恼着。“起声还是调腔,唱着唱着就唱跑了,唱到越剧那儿去了。”指导老师告诉她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弃越剧专攻调腔。老师的话让章华琴思索良久,既然要唱就要唱出个名堂来,她决心从此忘掉越剧。为了做到这一点,她为自己立下规矩:此生不听、不唱一句越剧。几十年过去了,年逾古稀的章华琴依然恪守着自己的诺言。说到这儿,章华琴说自己从没后悔,因为要想学好一门艺术就要全身心地投入,这也是她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