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需要承认的是,古典还是小众,还是高雅高消费,真正有机会接触的并不多,也没有完全推广开。怎样能让更多人走进来?
吕思清:古典不同于流行,不是放松而是真正能提升素质,它不属于娱乐大众的范畴,需要积极拓展机会让更多的人接触,这和国外的情况的确有很大差距。
小提琴最早起源于西方,很多对音乐了解不多的中国乐迷对小提琴作品的了解也仅限于《梁祝》等有限几首中国乐曲。小提琴作品到目前为止也还是以西方作品为主,中国有不少作品,只是大家都不太知道,我在国外演出当然演奏《梁祝》的时候比较多,但也会尽量多地将马思聪的《思乡曲》或者谭盾的很多作品介绍给国外的观众,古典音乐在中国仍在起步阶段,想从整体上赶上欧美的水平我们还需要时间。现场演出自然是欣赏古典音乐的最佳选择,但同时还需要多媒体、多层面的推动和普及。
跨界融合有必要前提
商报:不久前您和王力宏在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上合作引发广泛关注,这是否意味着古典音乐与流行的融合与借力,通过“跨界”来实现?
古典音乐不该太刻板,高品质的跨界合作和交流,能更好地推广古典音乐。有人担心这种偏流行类的尝试会使古典音乐变得浮躁,我觉得不用担心。只要是和别的领域里顶尖的人进行艺术交流,都可以碰撞出一些火花。但是任何跨界,或者是新表达方式的追求和尝试,都需要先在自己的领域有基本、基础而深刻的造诣,甚至有时候是需要已经有所成就的。这样的“跨界”所呈现出的,才不会是不伦不类和不知所云。
商报:那么您在合作者的选择上有怎样的标准?
吕思清:王力宏也拉过小提琴,受过古典音乐训练,所以合作非常顺利。以前在台湾演出时,也和张信哲合作过。此外,和戴玉强、波切利都曾有过合作。不同艺术之间通过碰撞寻求共鸣是很好的,但前提是必须互相认可。电影节上引起的关注主要是流行音乐的受众群体和古典音乐不一样,其实很多艺术家,比如马友友和帕瓦罗蒂都曾和其他艺术形式广泛合作过。马友友曾经和建筑、舞蹈等不同艺术门类合作过6个巴赫无伴奏版本。艺术没有界别之分,只要是高品质的都值得欣赏。
商报记者 姜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