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一切都太快了,人们求新求快求变,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被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拽着跑。对于很多经典的东西,无暇品味,无心思考,更难论继承。古话讲‘温故而知新’,传统的东西没有传承好,就去强调‘新表达’,是没有根基的。”旅美小提琴家吕思清这样解读古典音乐的中国现状。
关注与消费同时启动
商报:多年国内外的演出经历,让您感触最深的变化是什么?
吕思清:近十年来,国内出现了很多顶级音乐厅,为世界上最好的交响乐团与音乐家提供了全新的场馆和全新的听众,这对于古典乐来说着实是件很美妙的事。正当古典音乐的热度开始在西方国家退减之际,在中国却呈现无止境的上升趋势,在每年演出最集中的新年音乐会市场,演出场次和出票速度都更胜以往。
与此同时,观众也已经越来越有品位,会积极将身心投入在音乐里。原来看热闹的心态,被追求音乐享受、区别演出品质的渴求所替代。
商报:你觉得一个好的古典演奏家,对于作品的诠释在遵循作品本身的意图和表现自己的风格之间该怎样平衡?
吕思清:实际上今天谁来演奏,都是“二度创作”。我自己的原则就是不能过度,不能完全为了追求新鲜把曲子奏得跟它原本的风格背道而驰。比如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你加一些浪漫的表现手法,那问题不大,因为它们有很多传承、相同的地方,但你不能把它拉成印象派吧,就是说不能“越轨”。我们以前说某个人是“音乐天才”、“旋律就从他心里流淌出来”,那天才得通过理性的思考才能找到最适合的表现方式。我是觉得个人风格一定也是从音乐本身出发的。年轻的时候我演奏曲子比较规整,现在有时候会突出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我绝不能接受“风格的叛逆”。
培育与成长稍显滞后
商报:流行和娱乐占领主动消费市场,快节奏的时代是否对纯粹古典音乐的信心不足?
吕思清:有些人说“古典音乐必死”,我觉得它一定不会死。任何时代都会有新的文艺作品出现,对传统产生冲击和影响,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向往是不会变的。不能要求人们天天听古典音乐,好像只听古典音乐才能证明它没死;而是希望当人们听到它的时候,就会被感动,感觉到心灵被触及,它一直被需要。传播形式不会改变音乐的本质,音乐的精华、音乐家的灵感不会被传播方式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