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一直在苏州采风的徐沛东昨天下午来到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举办讲座。□记者姚永强摄
“一个时代如果留不下任何作品,这个时代将一无所有”、“90后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发展不能只作壁上观”……昨天,在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图书馆内,著名词曲作家徐沛东作了一场主题为“音乐的继承与创新”的讲座,席间徐沛东毫不掩饰自己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一个个掷地有声的观点引起了听众的强烈共鸣。
谈词曲创作者利益>> “数字化音乐时代,获利的是运营商,而非创作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徐沛东以一曲《我热恋的故乡》红遍大江南北。1987年,歌曲磁带上市短短三个月内,销量便突破百万。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一首《亚洲雄风》的成功更激起了徐沛东的创作热情。上世纪80到90年代间,他创作了上千首歌。然而,谁也没想到,刚出道的徐沛东却是从“扒带”开始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陆原创流行歌曲还是一片荒漠,词曲作者们以“扒带”的方式将港台流行音乐引进内地。所谓“扒带”,就是把邓丽君等港台地区流行歌星的磁带编曲记录下来重新演绎,让内地歌手们翻唱。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徐沛东和歌坛其他作曲人一样,忙于做“回锅肉”。
据介绍,当时“扒”一首歌可以得80块钱,而歌星走穴唱一首歌才8块钱,因而,徐沛东为自己从事作曲这个行业感到非常自豪。然而时过境迁,如今一线明星的出场费动辙上百万元,词曲作者的利益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甚至无人去关注他们的存在。“卖房、卖地,录个小样送去比赛,得个小奖乐得三天睡不着觉,这就是目前许多词曲作者的现状。”徐沛东说,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关键在于关注创作、关注创新。目前数字化音乐发展态势良好,但最终利益的获取者不是创作者,而是运营商,是垄断企业,创作者的利益反而得不到保障。“在这种环境下,如果没有相关法律保障、保护创作者的积极性,文化发展的未来就会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