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你的作品里有明显的芭蕾元素,但你以前的学习背景中并没有芭蕾。
王媛媛:我很多作品是给芭蕾舞团排的,我也习惯在芭蕾舞团工作,演员身体条件好,而且非常配合。芭蕾舞团的工作制度非常严谨,排练也很规范,这种制度也帮助我建立了现在的舞团,我可以有序地运营它。
但在现代舞团工作,你会觉得每一个人都是编导。我们目前都没有专门为现代芭蕾培养的演员。芭蕾训练很僵硬,演员如果不去训练,也达不到我的要求。我们团的演员,一般要一年后才能进到作品里相对重要的位置。
现状 做舞蹈后不再觉得影视演员苦
新京报:国外很多舞蹈演员年纪很大了还在跳舞,为什么中国的舞蹈演员几乎都是吃“青春饭”的?
王媛媛:舞蹈演员经常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你做过舞蹈演员后,就一定不觉得做影视演员有多苦。欧洲有针对舞蹈演员的专业保险,这很重要。我们国家的舞蹈演员到25岁就心慌,会担心跳不了了怎么办,所以很多人刚毕业就改行。
对舞团来说,保存一个好演员也非常难,我们每年演员更新率在20%左右。留下来的演员可能觉得团里的发展和作品能吸引他,但也只能多跳一年是一年。
新京报:你同学中还在从事这个行业的有多少?
王媛媛:我有两拨同学,北舞附中就剩我一个,大学有我和高艳津子两个。舞院附中已成为中戏的附中,改行演戏的大把大把。附中有一个专门的班就是给中戏、北电送演员的,除了学舞蹈,还学声乐和表演。
新京报:你仍在从事编舞的动力是什么?
王媛媛:精神上的满足。做其他的,可能我比现在做得更好,或过得更好,也轻松,但快乐对我很重要。人生就是一个过程,接受这个来来去去的过程,就不会把不重要的事放在心上。
■ 当芭生存之道
当芭成军仅4年便成为国际上炙手可热的现代舞团之一,它已获得12个国家明年的演出邀约,明年在国内外预计有80场商演。作为一个民营舞团,它在经营上颇具特点,王媛媛与制作人韩江也向我们介绍了舞团的一些生存之道。
●根据国际演出季排日程
目前舞团以海外商演为主,时间也按照国际演出日程安排。在国外,每年9月到次年6月是一个演出季,当芭一般在7、8月和2月春节期间休整和编排新作。
●分析国内外观众口味
韩江介绍,《野草》其实是订制给欧美市场的作品。国外观众比较在乎美学观念,国内观众则更在乎“看得懂”,喜欢有故事、有话题的作品。此外,国内外观众对视觉要求也不一样,“你给中国观众看,舞台上只有一块布肯定不行。”王媛媛则表示:“如果你做一个中间状态,要么失去国际市场,要么没有国内观众,谁也不待见。”
●创作须树立独家特色
韩江刚刚搁浅了邀编舞大师依利·基利安来为舞团创作的提议,原因是“费那么大劲,在国内却只能演不超过10场”。他认为拿到国外演也同样行不通,因为“人家会看NDT(荷兰舞蹈剧场,基利安的舞团),不会看你的”。一位美国演出商曾告诉王媛媛:“我们要看你,王媛媛的作品,你自己的想法,这样我们才能谈当芭的巡演”。
从二十年前到现在,现代舞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几乎就是强调个性,这就演变成“我跳我的,你爱看不看,看不懂是因为你水平低”。我不希望这样,我想跟观众有更多共鸣。(新京报/陈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