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 BBC 广播电台旁的咖啡馆见到伊莲佩姬 (Elaine Paige),我不敢相信她已经 64 岁――穿着被她称为“即使被放逐沙漠也一定要带上的”细跟高跟鞋,娇小的身体努力占据着一件小号的黑色紧身外套里的空间;坐姿像一只优雅的小猫,而嗓音却犹如被调到大音量的高保真音箱。经过一天的忙绿,她看上去有些疲惫,但是笑起来却依然掷地有声,一点也不世故。
伊莲佩姬的芳名之于英国音乐剧,就像埃迪特皮亚芙 (Edith Piaf)之于法国香颂、奥莱塔帕拉 (Violeta Parra)之于智利民歌。就算几乎从不听音乐剧的观众,也一定听过伊莲佩姬在 《贝隆夫人》(Evita)里化身年仅 33 岁、身患癌症的伊娃贝隆 (Eva Perón),献给苦难的阿根廷人民的那首荡气回肠的诀别之歌 《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伊莲佩姬的艺术传奇,并不亚于出身贫苦的贝隆夫人用她的美貌、才智和追求自由的理念造就的政治传奇。
出生于 1948 年、毕业于英国阿伊达福斯特戏剧学校 (Aida FosterDrama School)的伊莲佩姬,因为身材娇小 (只有 1.5 米),以至 20 多岁还只能演些“小顽童”之类的配角戏,或靠兼职童装模特谋生;29 岁时仍不名一文,穿着四处磨出破洞的靴子,买不起体面的裙子,几度想要放弃,最终在亲友的鼓励下咬紧牙关继续奋斗;直到 30 岁那一年,由英国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 (Andrew Lloyd Webber)谱曲、提姆莱斯 (Tim Rice)作词的歌剧《贝隆夫人》寻找女主角,伊莲佩姬才终于被挖掘出来。她那浑厚大器的嗓音、入木三分的表演天赋,以及她那像贝隆夫人一样娇小的身材,使她成为 3000 多竞争者中的不二人选。1978 年 6 月 21 日,《贝隆夫人》在伦敦市中心 Prince Edward 大剧院的首演,彻底地改变了伊莲佩姬的命运。在 BBC 二台的一次访谈中,伊莲佩姬说:“一大早,我的寓所门口就已经站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那时候还没有录音笔,记者们都紧紧握着圆珠笔和笔记本,带着一副紧张的神情守候着??传说中那种一夜成名的滋味,我算是尝到了。”伊莲佩姬借此获得英国歌剧界最高荣誉――劳伦斯奥利弗奖的最佳表演奖。